【来源:台州日报】
台传媒记者杨梦倩
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心理疾病并不罕见。但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跟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遗传等生物学因素有关,也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点等有关。
“精神心理问题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社会交往、生活方式、饮食睡眠、活动空间不足,学习和工作压力过大,性格过于敏感等,都可能造成心理疾病。”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精神卫生科医师尹世平表示,不少人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是导致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心理正常到异常并不是简单割裂的过程,而是长期的情绪困扰,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逐渐病变。
当我们的心灵“生病”时,睡眠往往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信号。DSM-5(精神障碍与诊断手册)中,多种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的诊断标准都有关于睡眠障碍的描述。如果大家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能改善或者异常的失眠状况,可以考虑是不是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的征兆。当开始接受专业治疗时,失眠往往也会随之改善。
“不同的心理疾病表现也各不相同。情感症状是抑郁症最核心的表现,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持续性地感到沮丧、悲伤、空虚、缺乏兴趣和乐趣,无法享受生活。”尹世平说。
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恐惧、心悸、出汗、呼吸急促等,而强迫症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等。
心理疾病还可能引起身体上的各种症状,比如头痛、胃痛、胸闷、乏力等。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但如果经过检查没有发现身体上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是“心病”引起的,在医学上称之为心理问题“躯体化”。
尹世平提醒,躯体化症状的出现就像是身体的报警器报警,以躯体方面的不适来传达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身体不适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影响到了学习、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但身体各项检查无法查明病情,大家可前往心理门诊就诊咨询。”
虽然躯体化症状总是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结伴而行,但躯体化症状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出现躯体化症状并不代表患上了心理疾病,大家最好在症状早期及时筛查、治疗,以免恶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