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车“一张网”形成“全市一个停车场”落地 咸宁城区3年新增4.6万个停车泊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停车有位”成为市民的迫切需求。

2022年,我市开展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三年行动。如今三年期满,成效如何?

一组数据显示:市城区汽车保有量11.9万辆,现有机动车停车泊位近13万个,三年增加4.6万个停车泊位,其中2022年新增1.5万个、2023年新增1.8万个、2024年新增1.3万个,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比例从1:0.76提升至1:1.1,基本满足停车需要。

做大增量

多措并举增加车位供给

“我平时逛街去万达广场和中心花坛商圈比较多,根本不用担心停车问题,除了各个商业体本身有停车场外,周边还有多个停车场可供选择。”12月22日,中心花坛商圈香吾山东入口临时停车场,市民李女士笑着说,“车好停”间接提升了购物体验感。

解决城市停车难,首当其冲是增加车位供给。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将停车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实事之一,城管、住新、资建、城发等单位联合发力,通过政府投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等多元化方式,充分利用存量资源以及规划配建增量资源,因地制宜增设停车泊位,确保“停车有位”。

——严格监管,新建项目按标准配建停车位。出台《咸宁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管理办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商业街区、居民住宅区等建设项目,需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增建停车场,做到停车场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我市严格规划和建设监管,新建项目做到应配尽配、应建尽建。2022年以来,市城区规划配建停车泊位2.28万个。

——见缝插针,利用城市空坪隙地建设停车位。结合城市更新、拆迁腾退,科学利用零星地、边角地、闲置地块等,建设小微停车场或施划临时停车泊位。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市城区利用城市空坪隙地建设公共停车泊位1.14万个。

——“一区一策”,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增设停车位。以调整绿化形态、优化空间布局、增设小区道路等多种方式,改造闲置地块,2022年以来,市城区通过住宅小区改造、老旧改增设停车泊位1.19万个。如洁丽雅·凤凰城市花园小区,在不影响消防安全路段施划停车位88个,利用空地等扩建生态停车位130个,小区车位总数达到338个,有效缓解小区居民停车难题。

盘活资源

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

“这次来咸宁泡温泉,怕不好停车,我提前做了攻略,通过‘咸宁智慧停车’微信小程序,查找就近停车场,非常方便。”12月21日,武汉市民程先生携家人来咸自驾游,无论是泡温泉、住酒店,还是寻觅美食,停车十分顺畅。

近年来,我市依托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构建手机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停车服务分中心、24小时客服中心等完善的服务体系,实现路内路外停车一体化、无感停车、信用支付、电子发票、线上办理停车优惠等功能,提升智慧停车便利性,增加城市整体停车周转率。

数据显示,咸宁智慧停车系统已接入560余个停车场、9.62万个停车泊位,其中81个停车场实现通停通付、101个停车场实现信息联网。平台注册用户突破24万人,停车次数超2300万次。目前,城区智慧停车“一张网”逐步形成,“全市一个停车场”应用场景落地。

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委利用多种调剂手段,挖掘、释放潜在空闲时段停车泊位利用率,逐步推进错时共享、潮汐车位等模式。如联合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在非工作时段对社会开放共享,目前已协调市城区87家单位停车场、4575个停车泊位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免费开放共享。

同时,该委建立和实施共享停车供需沟通机制,针对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对接供需双方协商共享停车事宜。如针对一4S店车辆停放问题,城管部门沟通协调,最终4S店与物业公司就停车位租赁价格达成一致,停车矛盾得到解决,附近路段停车资源紧张情况得以缓解。

久久为功

向“好停车”“快停车”转变

治理停车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补齐供给短板、盘活公共资源,加强科学监管同样必不可少。

我市一方面定标准,先后制定出台《咸宁市城市管理条例》《咸宁市停车服务管理办法》《咸宁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管理办法》《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指南》等,完善公共停车场建设相关政策、停车收费管理政策、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等,引导化解小区停车难,行业管理逐步完善。

另一方面严整治,城管部门联合交警部门对机动车违停开展常态化整治,尤其在重点路段和区域,通过教育劝导、违停贴单、车辆拖移、电子视频抓拍等措施,形成严管重罚高压态势,规范停车秩序,引导市民养成停车“入场、入库、入位”的文明习惯。

同时,继续挖潜新增停车泊位。近期,由市城管执法委组织实施的咸宁市城市停车场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获批,该项目主要对城区7处停车场进行改造,建设停车泊位近500个,将于明年开工建设。

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系统性思维、市场化办法,协同联动相关部门,通过建泊位、补短板,建平台、优功能,盘存量、提效率,建制度、强管理,构建“有位、有序、有偿,共建、共享、共治”停车格局,进一步推动“乱停车”“难停车”向“好停车”“快停车”转变。

(记者 周阳 通讯员 张冰 陆宇鹏 陈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