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曙光:前沿研究与突破进展

施炯教授谈 AD 治疗新进展
医学探索的征程中,阿尔茨海默病一直是亟待攻克的难题,无数科研人员和医学专家为之不懈努力。2024年12月19日中德AD早期诊治研讨会暨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有幸邀请到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施炯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施炯教授作为行业内的权威专家,身兼中国卒中学会脑健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等重要职务,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其研究成果在 BMJ、JAMA Neurology 等顶尖 SCI 期刊上发表,还担任国自然重点和 SCI 的审稿人,让我们一同聆听教授的精彩分享。
施炯教授在“中德AD早期诊治研讨会暨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报告视频

一、疾病溯源与诊断进阶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现可追溯至一百多年前,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在一位 51 岁女性患者脑病理中,首次发现了 Aβ 和 tau 蛋白这两个关键病理性蛋白,为疾病的定义奠定了基础。此后,诊断标准不断演进,从最初依赖临床症状和病程,到 2011 年纳入 Aβ 和 tau 蛋白,再到 2018 年建立 ATN 诊断框架,强调生物标记物的重要性,直至2024年进一步引入血液标记物,Aβ 和 tau 始终是核心所在。 

二、发病假说与 Aβ 关键作用

目前,Aβ 假说始终为主流,Aβ 作为跨膜蛋白,经β和γ分泌酶切割后形成的一系列结构,会损害神经元、突触和线粒体,同时刺激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破坏微管,营造出有毒的细胞微环境,引发疾病的病理性改变。
三、基于 Aβ 清除的探索之路 

1.早期尝试与挫折Aβ

 - 1999 年,Schenk 团队的转基因小鼠实验为 Aβ 清除带来希望,但 Elan 制药公司随后的临床研究因部分患者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而中止。   
- Janssen 和 Biogen 联合开发的 Bapineuzumab 作为被动免疫研究,由于部分病人脑中无 Aβ 沉积,缺乏免疫靶点,最终未能成功。

2.探索之旅

    - Solaneuzumab 的三个 3 期研究,虽样本量大,但前期未纳入 Aβ PET 标准,后期虽吸取教训仍未达显著性差异。A4 研究针对临床前无症状患者,随访四年后也未发现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区别,推测可能与血脑屏障通透率不足有关。

3. 第二代抗体的崛起

    - 第二代抗体如 biogen 的阿杜、卫材的仑卡奈单抗、礼来的多纳单抗和恒瑞的 1707 等,凭借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崭露头角。
    - 仑卡奈单抗的 Clarity AD 研究显示,18 个月时临床获益 27%,Aβ 清除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分层研究还揭示了 tau 蛋白与疗效的关联,以及 ARIA 与疗效的潜在联系。
   - 卫材的 AHEAD 3 - 45 研究对临床前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周期较长,预计 2026 年可出初步结果。
    - 礼来的 Donanemab 研究采用特殊量表,能延缓病程进展 35%,低 tau 人群获益更大,同时明确了 ARIA 与多个基线变量的相关性。
    - 恒瑞的 1707 在临床前实验中表现优异,已进入二期研究。
    - 罗氏的 Brainshuttle 与 Trontinemab 单抗结合,起效早、Aβ 清除效果好且 ARIA 发生率低。
    - 阿杜单抗联合聚焦超声研究发现,聚焦超声可提高 Aβ 斑块清除率,为单抗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其他潜在治疗靶点与非药物治疗策略 

1.细胞靶点新希望

GLP- 1 从糖尿病、减重领域拓展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诺和诺德的 Evoke 和 Evoke plus 研究有望揭示其在该疾病中的作用。

2.tau 蛋白研究挑战与突破

tau 蛋白因位于细胞内且在正常微管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其的研究困难重重,但 Biogen 公司的 ISO 方法在一期研究中展现出清除过度磷酸化 tau 蛋白的潜力。

3.非药物治疗的多元力量

    - 卫健委倡导的促进社会活动、体力活动和智能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
    - 芬兰的 finger's 研究通过多因素干预降低了痴呆发病率。
    - 东亚人群中,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和偏头痛位列三大神经系统疾病,国内住院病人中血管性认知障碍占比高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 - 血管偶联机制揭示了血管性损伤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众多干预措施针对降低脑卒中或脑血管病变风险。
   - 饮食方面,国外推荐的地中海饮食在国内实施存在困难,需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饮食方案。此外,饮酒、睡眠不足会损害大脑健康,而增加社交活动、认知训练、体能运动以及 TMS 和经颅交流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手段,对认知功能具有积极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

历经百年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围绕 Aβ 和 tau 两大病理性标记物不断深入探索。如今,PET 和脑脊液依旧是诊断金标准,血液生物标记物尤其是 p - tau217 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治疗方法上,精准的疾病修饰治疗有望与常规对症治疗联合,多靶点干预将优于单靶点,非药物治疗也不可或缺。我们期待更多创新方法的出现,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施教授答疑解惑

1. ARIA 的临床应对策略单抗治疗引发的 ARIA 大多无症状,停药后可消失,少数有症状者根据 ARIA 发生部位采取停药观察或激素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可康复。临床研究中,因急性脑梗溶栓治疗且使用单抗的患者出现死亡案例,故建议抗凝或溶栓治疗时停用单抗,并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致死性副作用发生。
2. 卒中与痴呆的深层关联,病理上纯粹的 AD 患者较少,多伴有脑小血管或腔隙性梗死等变化。动物实验表明,脑血管病变会导致 Aβ 过早过度沉积和认知功能损伤,2023 年诊断标准纳入血管性因素和神经炎症,凸显了血管性损伤在 AD 发病中的重要性,血管性预防对 AD 具有潜在的治疗和预防效用。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正逐渐展现出希望的曙光。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突破性成果的诞生,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真正的希望与改变。
图片

我们组建了:“担心AD及照料者之家”微信群提示:不担心自己患AD或家里没有AD患者的,请勿添加!进群前,请备注(AD什么阶段的患者家属或者患AD几年了,谢谢)。

请长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案

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