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四川(6):都江堰

图片

10月11日,星期五,晴


下午2点40分到达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41个县市、面积1154.8万亩,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入口即是离堆公园,公园内亭榭错落有致,古木桩头,奇花异卉,水池喷泉,布局精巧,别具情趣。首先引人注目的是盆景式圆形喷泉,摆放都江堰治水三法宝:卧铁,竹笼,杩杈。

图片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由于都江堰遵从李冰的“深淘滩,低作堰”原则,在从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清除河道淤积的泥沙。清除淤积泥沙以挖到卧铁为标准,太深会引起洪涝,太浅农田灌溉不足。那到底挖泥沙挖到多深合适呢?根据人们长期的实践经验,找出了合适的深度,并埋上卧铁,以后岁修就挖到卧铁为止。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我们看到的四根卧铁是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竹笼和杩杈是河工清除淤积泥沙的工具。竹笼用川西平原上最常见慈竹为原料,剖分成条,去内节,编织成十多米长的圆形长条竹笼。杩杈是用三根直径约12厘米至16厘米,长约4米至6米的圆木,用篾绳捆扎成三角,再用三根短横木将三角固定,成为稳定性非常好的立体三角木桩。装上卵石的竹笼放置在杩杈前面重叠堆码,在杩杈的支撑下就组合成一个拦水截流的工程。

若干杩杈连成一排,用篾绳扎牢,上面以巨石或石块装填的竹笼重压,使其在江水中稳固屹立。杩杈的迎水面铺篾芭,篾芭前面堆码装满卵石的竹笼,这样便筑起一道拦水截流的工程,类似于现代水利闸门。

连接圆形喷泉的是堰功道。都江堰人为了纪念治水先贤,修建了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雕像之间种植银杏树。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

图片

“张松银杏”是堰功道亮点。该银杏树由后汉时期益州(今成都)牧刘璋的幕僚张松植于故里崇宁县三圣寺的,外形非常漂亮 。20世纪50年代初,离堆公园因有接待外宾参观任务,为了将公园打扮得更加漂亮,到处收集名贵花草树木。有关人士相中了“张松银杏”,将其从三圣寺移出,拉到了离堆公园。张松银杏被人誉为中国银杏王,中国唯一一棵用人名命名银杏。

诸葛亮是都江堰功臣之一。他深知足兵足食是匡复汉室的前提,因此非常重视农业。都江堰作为重要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起到了关键作用。诸葛亮在都江堰设置了堰官,派五虎将之一的马超率领一支专门的堰兵队伍,负责保护都江堰。这一制度在蜀汉之后被历代王朝继承,成为都江堰长期得到维护的重要原因。

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功成用结余银两命灌县(今都江堰市)县令叶家伍修建一座横跨南门内江两岸的大桥,取名“普济桥”,结束灌县出南门无路的历史。“普济桥”经历几次重建,后改名为南桥,成为今之廊桥,三层重叠,飞檐凌空,上盖琉璃瓦。

图片

堰功道的尽头是广场,广场沿石阶往上是伏龙观。李冰父子治水时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龙观。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陈列在前殿。

我们没有上伏龙观参观,直接走向三大治水工程:宝瓶口,飞沙堰,鱼嘴。

水利工程先从水讲起。岷江是长江上游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源头之水来自于高山融化的雪水和雨水。岷江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灌县出山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

李冰治水之前没有内江,只有外江,江水流不到成都,那个时候成都是半年洪涝半年干旱。枯水季节水流到外江去了,成都自然干旱。洪水季节发大水,灌县海拔高,接近800米,成都海拔500米,而且是平原,洪水的时候水流向成都。成都平原一马平川,没有什么挡住水流,形成洪涝。李冰来了,挖成内江,内江河床低,枯水季节江水流向内江,供应成都市民;洪水季节排向外江,分洪减灾,一举两得,变害为利,从此成都成了天府之国。

2000年之前战国时期是没有炸药的,当时他们是怎么挖开宝瓶口坚硬的岩石呢?他们很会动脑筋,先用火烧,再用水浇的。火烧岩石,把岩石烧的滚烫,然后立刻把岷江水浇上去,岩石一烫一冰,热胀冷缩,爆裂,然后再凿就容易了。李冰就用这个方法,不断烧山浇水,一层一层把山凿开。八年以后,李冰终于凿开一个二十米宽、四十米高、八十米长的缺口。这个缺口看上去像一个瓶子的开口,李冰给它取了个名字“宝瓶口”。

图片

图片

宝瓶口之所以没有凿的很宽是因为这样可以约束进入成都的水量,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会被宝瓶口阻拦,水面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被飞沙堰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

宝瓶口东面是玉垒山,玉垒山对面的小山丘叫离堆。离堆和对面的玉垒山是原本连在一起的,李冰挖开了宝瓶口,小山堆离开了原本的山体,所以叫离堆,意思是离山之堆。

内江之水经过宝瓶口后一条分成两条,再分成四条,再分成八条,再分成十六条,来观灌溉成都平原和城市生活供水。

在飞沙堰与离堆西侧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水量较大时,溢洪道自动泄洪,多余的内江水排入外江,使内江不受洪灾。

图片

我们跨过溢洪道之上的悬空栈道,来到离堆对面的河岸,只见宝瓶口水势湍急,滚滚向东,颇为壮观。转身向北望见一片树林,它的背后就是外江,左边短的河道是都江堰第二个工程飞沙堰。飞沙堰只有240米长,120米宽,整个飞沙堰堰高2.15米,也就是说内江河道里的水高于2.15米,就会漫过飞沙堰自动流到外江。1992年飞沙堰设计了闸门,丰水期内江部分江水通过闸门流向外江。通常的情况下闸门是关着的,内江上游流下的水流入飞沙堰,由于闸门关着,水倒流到内江。内江到飞沙堰段的水从内江上游流入下游流出汇入内江,形成“C”字形的水流。为什么要水倒流呢?是因为成都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用水量增加,现在又到了枯水季节,所以水要倒流内江。

飞沙堰到鱼嘴有一条观光车道,我们坐车五分钟到达鱼嘴车站。此时天公不作美,下起毛毛细雨,天空灰蒙蒙。

在车站旁河岸,远眺玉垒山上的秦堰楼,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充满浓浓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将尽收眼底。

图片

图片

我们先游鱼嘴。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左侧外江是天然河道,江水直流长江。右侧内江是人工挖成,江水流入成都平原。

我们站在鱼嘴坝上看到外江江面平静,内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这是因为现在是枯水期,外江闸门关闭,岷江之水涌入内江。

从鱼嘴返回,去安澜索桥。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内江南北。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据说以“夫妻桥”为背景,拍张夫妻合照,往后一生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图片

图片

安澜桥是索桥,走上去微微摇晃,比较稳固,恐高的人行走在上面不会心慌。跨过索桥就到秦堰楼所在的山下。

秦堰楼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幢现代仿古建筑,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里仔细观看都江堰。

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天淅淅沥沥下着雨,江面灰雾蒙蒙,站在秦堰楼三楼远眺都江堰,像是雾里看花,为了证明到此一游,勉强拍了几张照片。

图片

图片


秦堰楼的后面是公路,设有都江堰的出入口,如果原路返回,需要走一段路,还要排队乘车,我打电话给驾驶员朱师傅,让他把车开到秦堰楼北出口,从这里坐车回旅馆休息。

晚上6点从旅馆出来继续白天行程,游都江堰下游仰天窝水闸——“蓝眼泪”。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打着伞游走在街道柏油路上。两旁路灯忽闪忽闪,整个城市像笼罩在梦幻中。雨夜下林立的店铺显得有点儿冷清,店员不是玩手机就是整理商品,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一位妇女主动搭讪,说在江边开餐馆,价廉物美,可以边吃美食边看风景。我们没答应去她家吃饭,可她还是当起向导带我们向内江走去。

不久来到江边,仰头看到一座青砖黛瓦,飞檐斗角的亭楼立在前面,古韵盎然,壮观秀丽。它就是仰天窝水闸,也被称为“天府源廊桥”,是都江堰内江河上第一座调节分流的重要水利设施。

仰天窝水闸横跨内江总干渠之上,闸有六孔,左右各三孔把内江一分为二,南边支流是蒲柏河,北边支流是走马河。

我们在蒲阳河畔看滔滔河水,澎湃汹涌,犹如脱缰野马, 激起层层白浪, 展现无尽活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六点半,两江四岸灯光亮起,廊桥被霓虹灯绚丽装点,内江水从桥底涌出,江面仿佛盖上了一层蓝色轻纱,显得缥缈动人。湍急奔腾的江水穿越古城,在景观灯的映衬下显得迷离梦幻,廊桥、流水和亭台楼榭构成一幅流光溢彩不夜天的奇幻夜色景观。


据说这种美丽的夜景,要归功于都江堰特有的水利工程。宋代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采用了独特的“分水击石“技术,使得水在流经时产生了独特的涟漪和波纹,加之精心设计的夜间灯光,形成了这一绝美的景观。独特的涟漪和波纹能否折射出蓝眼睛我是不知道,埋在两江四岸绿色的灯光照射波涛汹涌的河面反射出蓝绿光芒倒是真实存在的。


‍站在廊桥中央,看着宝瓶口滚滚而来的岷江之水,到此一分为二,沿仰天窝鱼嘴两侧滚滚而下,仿佛人的两行晶莹眼泪沿鼻梁挂了下来。其实怎么说是眼泪呢?这是天降甘霖,幸福之水,它滋润着大地,带给人们无尽的生机与希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府源廊桥上游360米就到了江堰市城区的南桥。下午我们刚到都江堰游客中心的时候已经看到南桥。夜晚的南桥矗立在灯火阑珊中,古色古香的建筑金碧辉煌,被誉为“天府第一桥”“水上画楼”,是都江堰景区主要景观之一。


图片


南桥横跨湍急的岷江,长约133米,宽10米,采用五孔四排的设计结构,桥上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别有一番文化韵味。站在桥上,看着滚滚岷江从脚下奔腾而过,浩浩荡荡勇往向前,蓝色的光芒熠熠生辉,绝美的风景令人感动,让人难以忘怀。


虽然是雨天,桥上的行人仍然连续不断,有年轻情侣手牵手漫步在桥上,有夫妻带着孩子在河边玩耍,更多的在欣赏夜景,拿着相机“咔嚓咔嚓”拍下都江堰夜晚美景。


回顾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见所闻,对都江堰及工程建设者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图片


2000年前的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降水分流、自动排沙、控制内江进水量等问题,达到分洪减灾、引水灌溉、变害为利,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次是工程建造技术上,连火药还没发明的秦代,充分发挥人类聪明才智,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烈火烧冷水浇,岩层骤热骤冷,爆裂出缝隙,再用锤凿敲打,硬生生凿出“宝瓶口”内江,这是何等的智慧和毅力!


图片


再次晚清四川总督丁宝桢,奏请朝廷大修都江堰,工程完毕,用结余的银两建成“南桥”,极大地方便了岷江两岸人民的交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事迹万古流芳。


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为官者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典范,是民众安居乐业的保障。后人应传承精神,不断创新发展,为实现社会进步而努力。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