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税新规来袭!这些商家危险了|派代解读

图片

作者 | salmon

编辑 | 文定

12月2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引发商家大讨论。

有人好奇,这跟电商关联大吗?;有人担忧,电商要补税了?会不会倒查?;有人疑惑,以后还能刷单吗?应该咋样做才能避免税务风险?……

图片

关联大是明确的。《规定》第二条就提到,“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平台企业,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经营业务,供平台内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销售货物和无形资产、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网络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电商行业正是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强绑定的,可见,《规定》与电商经营者和从业者紧密相关,新规的出台将直接关系到电商行业的税务管理规范。

这不仅仅是一纸文件,更标志着平台经济的税务管理将迎来新的篇章,电商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落幕。此前,“内卷式”竞争已经被官方点名批评,接下来,“合规有序”将成为电商新的主题词。

那么,对于电商工作者而言,现有的税务管理方式会产生变化吗?面对新规,怎样算合规?不同情况的商家会受到怎样的关注?

图片

新规,“新”在哪里?

在平台经济的爆炸式增长中,许多电商商家都尝到了甜头,但更多人吃到了“苦头”。

二八法则在这个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资本集中和流量为王下,绝大多数商家都在为一小块市场蛋糕费尽心力。

价格战是不得不打的,推广费是不得不占成本大头的,乱象丛生,长久下来,许多人只得放弃了电商梦。

实际经营中,认真做好产品,卖好物的商家备受打击,而一些商家和主播利润巨大,却想尽办法偷逃税,破坏了电商行业生态。

今年11月,税务部门就依法查处并公布3起典型的网络主播偷税案件,12月18日,国家税务局又通报了2起案件。

一个月五起通报,这种稽查力度,说明行业税务管理的整顿之风已经掀起,所有人都要照镜正冠。

那么,新《规定》到底“新”在了哪里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规定》的顶层设计逻辑。它是2019年商务法相关规定的进一步细化,因为传统的监管方式没有办法一一掌握互联网平台上所有经营者的动态,税务机关“一对多”的监管效果有限。

而这次《规定》则换了策略,核心思路之一就是强化互联网平台企业在税务监管中的角色,使其成为税务机关和平台内经营者之间的中间方。

《规定》明确了涉税信息的报送主体,由互联网平台企业集中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涉税信息,而不是让每个经营者单独向税务机关报送,从而实现税务机关与平台企业之间的“一对一”信息交流。

图片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这样一来有什么好处呢?一是简化监管流程,二是强化平台责任,三是促进经营合规。简单来说,行业乱象集中体现在平台乱象上,让平台承担起了涉税信息报送责任,有利于促进平台企业的自我整顿,并让税务机关更全面地掌握行业税务情况。

那报送主体不是商家,就和自己关系不大了吗?当然不是,要细看报送内容:

互联网平台企业应当按季报送平台内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对施行前的存量收入信息无需报送。税务机关依法开展涉税风险应对、税务检查时,有权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平台内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同订单、交易明细等涉税信息,互联网平台企业应当如实提供。(《规定》第四条至第七条)

这是和电商经营者切身相关的规定,但最受影响的,可能产生变化最大的,是“少部分存在虚假申报、偷逃税等行为的经营者,特别是不合规经营的高收入者”,其违法行为将因此得到有效遏制。

而受到影响最小的,则是绝大部分小微企业和商户(尤其是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元的商户)、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的平台内从业人员(如外卖员、快递员、家政人员、网约车司机、网络货运司机等)。

前者可以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政策。后者在扣除各种专项附加扣除后,基本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或只需缴纳少量税款,因此按《规定》要求可不报送收入信息。因此,新规不会改变这些群体的税负情况。

那其他经营者和普通“打工人”呢?《规定》明确,对于平台内合规经营的广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而言,其税收负担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此外,充当了中间方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只需依法履行报送涉税信息的义务,这一程序性义务不会影响其自身的经营情况和税收负担。

也就是说,只要经营者、从业者按照法律规定纳税,税负并不会产生变化。

《规定》的新,就新在建立常态化的涉税信息报送制度。监管思路升级,平台经济税收秩序规范化,有利于促进税收法治公平,平台之间的无序内卷、平台内经营主体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就能够得到缓解。

图片

商家将面临什么?

其实,《规定》酝酿已久,且已经有了试点的成效。

2022年以来,税务部门已在天津、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5省市试点开展网络销售、网络直播等互联网平台企业按季报送涉税信息。

为了从专业视角去解读《规定》对电商商家的影响,派代采访了快商科技创始人华少。他认为,《规定》是对当时五个试点的铺开,税务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平台上的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全面监管。

“目前来讲,电商行业的交易额几乎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在当前背景下,政府要对电商企业进行更有效的监管以及推进更多的合规纳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华少直言,“但它会给商家一个缓冲期,并非一刀切。”

华少以此前税务部门对网络主播纳税规范的整顿行动为例。他提到,2021年以前,网络主播的纳税意识比较薄弱,行业内的税务秩序不够规范。

后来国家出来了多份文件要求平台和机构明确区分主播各类收入来源及性质,代扣代缴个税、要求主播采用查账征收方式计征所得税,以及一些典型案例被惩罚(如全网封号禁播)后,现在大多数网络主播都按规定纳税了。

有网络主播的案例在前,对于卖货的商家,其实也会有这个过程。只是考虑到很多商家的利润空间有限,所以相对而言会有更长的缓冲期和选择性。“地方税务在处理的时候,可以使用自由量裁对一些企业以核定征收方式作为补交。”华少指出这一点。

也就是说,虽然新规“新”,但其实有章可依,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电商商家其实不必过于担忧。

那么,在具体的情境下,商家到底该以什么维度来判断自己是否会受到影响呢?华少提出,触发税务预警的概率将成为一个关键的判断依据。

首先,在新规之下,电商经营者的涉税信息会更加透明,税务部门也有了更全面的查处依据,于是对于商家的监管也就更加到位,筛选查处的条件也许就在报送上去的数据之中。

其次,《规定》未来将会全面执行,这意味着税务部门对电商行业的监管力度将会大大增强,商家触发税务预警的概率也会变高。

最后,在监管规范性变强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专业举报人通过税务举报来达成一些目的,税务部门接收到举报后,就要做出相应的处理。

“意思就是,我们可能会面临比以往更高的被查处的风险,无论这种风险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应对。”华少一针见血地点明。

应对之法也不可一刀切,商家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采取应对策略。

对于利润较高的达人机构、知名品牌等企业而言,被查涉税信息的可能性更大,自然要更注重合规纳税,为维护税收公平尽到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利润很低的企业而言,未来则要考虑将税务成本加到定价里,理想情况是,当全行业都这么做的话,就会大大减少价格上的内卷和因为压低定价而没合规纳税的恐慌。

如果所处赛道太卷,根本无法涨价,那么企业就要考虑是更改商业模式,比如从销售公司转为运营公司。如果模式也不能改,那店铺能否进行合理性切割、做成店群,从一般纳税人变为小规模纳税人。此外,企业还可以关注政府出台的财税优惠政策。

总结来说,《规定》的推行是必然趋势,电商商家要做好前置准备,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合规纳税,不怕查,经得起查。

图片

电商老板一定要重视税务合规

华少强调:“电商老板一定要重视此次《规定》,只有重视了,才能谈其它。”

首先,电商经营者要重视《规定》,虽然还是征求意见稿,但大部分条款都极有可能正式实施,只有经营者重视了,研读规定、读懂规则,才有下一步的应对方式。

其次,电商经营者要找专业人士来对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研究,以确保纳税流程合规,如聘请做过电商的资深财务,或委托涉税专业服务机构。

最后,评估前面提到的应对策略,看看哪些是自己用的上的,要尽早做好调整。另外,一定要在平时销售过程中保存好对应的档案和资料,以免缺漏导致无法自证。

华少认为,大家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而是要合规纳税。此次《规定》让平台作为报送主体,让数据更加透明,通过数据推算可以了解企业更真实的经营情况,会极大压缩偷逃税的空间。

报送数据和真实的经营数据不匹配就容易触发预警。电商行业生态复杂,牵扯到的数据也是纷繁杂乱,但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要过去,接下来是有序发展的时代,正道经营才是硬道理。

除此之外,有商家向派代反映,不仅是纳税,还需要补税,自己的店铺已经先补了三年,金额不算高,平台已经向税务部门开放了涉税信息。这也印证了《规定》的循序渐进,商家要做的是自查,并做好分内事,合规纳税。

华少最后总结,《规定》的推行是大势所趋,两年多的试点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尤其是电商行业的交易额占了社会零售总额的大头。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对电商商家进行合规教育,慢慢会促使越来越多人走上税务合规的道路。

正如网络主播行业在整顿之下逐渐规范化,电商也将如此。但不一样的是,商家面临的“内卷”太严重了,所以缓冲期更长。

不过,电商行业作为优势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循环产生了引领作用,行业制度会越来越完善。在《规定》的指导下,当大家都有了合规纳税的意识,未来税务成本大概率会在定价中转嫁出去,慢慢会平衡收益和成本。

“当全行业都合规纳税了,就不存在‘恐慌’了。”华少笃定地说。

《规定》也许是电商行业无休止的“内卷式”竞争的一剂良方,也许商家们要停下来想一想,如何在新规的框架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