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朝阳12月24日消息(记者李子平)12月23日,姗姗来迟的雾凇终于在辽宁朝阳北票红村大凌河天鹅湾段出现。晨雾中,晶莹剔透的树林和引吭高歌的天鹅相映生辉,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拍摄、打卡。
暮色中天鹅扎堆觅食,无人机在安全距离上远观天鹅湾(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在东北的冬天观看珍稀野生动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在天鹅湾,游客与700多只野生大天鹅的距离,只有一道护栏,有时甚至触手可及。摄影客固然可以凭借长枪短炮拍出佳作,但游客用手机拍几张人鹅合影,效果也足以在朋友圈引起一阵惊呼。
从13年前的寥寥几只到现在的近千只,似乎是为了回报人们悉心呵护,这些美丽优雅的鸟儿,“送”给朝阳一个3A景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50万人次。
比翼双飞(央广网发 罗刚 摄)
其实,此前朝阳更出名的“鸟”并不是天鹅,而是一系列“披羽恐龙”化石。1996年,在朝阳北票四合屯村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为鸟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朝阳因此成为“地球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中华龙鸟”化石发现地与天鹅栖息地仅有10公里的距离。这两只相隔亿年的鸟儿,穿越时空声气相和,一古一今,成为朝阳旅游的两大名片。
出土于天鹅湾附近的“中华龙鸟”化石(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我是开着房车来的,看完天鹅,再去看看龙鸟,这趟旅行才算完整。”来自北京的游客韩女士表示。现在的天鹅湾,不仅有充足的房车停车位,还有游客中心、饭店、公共卫生间,以及微型博物馆、天鹅湾大集和饮品大巴。但在2023年2月记者来此的时候,这里还只有坑洼的土路,河边也没有护栏。
天鹅湾景区所在地的南八家子乡文旅负责人李盈熹告诉记者:“我们积极申请辽西北融入京津冀快速先导区项目建设,2023年建成了1.07万平方米停车场、1.1万平方米商铺区、1.1万平方米生态区和游客中心、观鸟平台、木栈道等设施,游客走到河边再也不用担心满脚是泥了。”今年,南八家子乡还在景区内开设了民宿,满足摄影客蹲守完美场景的需要。
天鹅湾下游湿地,是鸟类的天堂(央广网发 张建国 摄)
天鹅湾河宽水浅,因为上下游各有一座水库,常年流水让这里的河面不冻,冬日里水汽氤氲,既易形成雾凇,又利天鹅觅食。
“今年夏天大凌河发了洪水,这一片水生食物减少。怕天鹅们饿着,我们增加了投喂数量。”李盈熹说。随着“哔哔”的哨声响起,天鹅们或顺流而下,或循声飞来,争抢起巡护员投喂的玉米粒。“看到那只脚蹼上少一块儿的天鹅没?它是最早来天鹅湾的一批。有一年冻在冰上,我们还救过它。”巡护员说。
巡护员用哨子聚拢天鹅,准备投喂玉米粒。图片左侧毛色灰白的是当年出生的天鹅(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源于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朝阳大凌河水域成为鸟类的天堂,越来越多的白天鹅、灰鹤、斑头雁、窦雁、赤麻鸭等候鸟在此停留栖息,最多时可达10万余只。它们的踪迹遍布北票天鹅湖、红村天鹅湾,延伸至大凌河水利风景区,乃至喀左龙源湖,绵延上百里。作为辽宁省最大的天鹅迁徙停歇地,朝阳市将在2025年1月举办第三届天鹅节,借“天鹅之翅”,再度催生一场农文旅体商的融合发展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