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临床应用已超60余年,长久以来一直是2型糖尿病(T2DM)管理的基石用药。近年来,有关二甲双胍作用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在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期,我们将带您了解二甲双胍与AMPK通路的故事。
二甲双胍自问世以来,其良好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已获得长时间的临床验证,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降糖基石用药1,2。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也一直备受临床关注,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经典理论认为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实现3。在这一过程中,AMPK信号通路激活起关键作用。
21世纪初,二甲双胍作用机制的漫漫探索之路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Zhou等首次提出二甲双胍可通过AMPK依赖的机制抑制肝脏糖异生4。随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甲双胍如何激活 AMPK 以及如何通过激活 AMPK 降低血糖。
AMPK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由催化亚基α和调节亚基β、γ组成5。既往普遍认为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细胞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图1),导致三磷酸腺苷(ATP)降低和单磷酸腺苷(AMP)/ ATP和二磷酸腺苷(ADP)/ ATP比率增加,进而激活AMPK6。
图1.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复合体I抑制
肝激酶 B1(LKB1)被认为是二甲双胍的一个主要作用靶点,当AMP增多时,LKB1被激活,它可以直接磷酸化 α 亚基苏氨酸 172(Thr172 位点)激活 AMPK5。然而,有学者指出服用标准临床剂量的患者的血浆二甲双胍浓度仅为5-30μM,该血药浓度可能不足以增加AMP/ ATP和ADP / ATP比率而激活AMPK6。因此,临床剂量的二甲双胍如何激活AMPK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2022年国内一项研究证实,临床相关浓度的二甲双胍可结合γ分泌酶复合物中的早老素增强因子2(PEN2)蛋白,再结合ATP6AP1蛋白募集到溶酶体空泡型 ATP 酶复合物上,导致空泡型 ATP 酶变构,便于LKB1募集到溶酶体,接触并激活AMPK6。
那么,二甲双胍如何通过激活 AMPK 降低血糖呢?现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多种AMPK依赖的途径减少肝脏糖异生,抑制肝糖输出7,8,例如:
➤二甲双胍通过AMPK信号通路激活非典型蛋白激酶C,进而引起CBP分子436丝氨酸磷酸化,导致CREB-CBP-CRTC2转录复合体解离,从而使下游糖异生基因的表达降低7。
➤二甲双胍通过AMPK信号通路上调小异二聚体伴侣(SHP),SHP进而与转录因子CREB直接作用,阻止CREB对CRTC2的招募,从而下调糖异生基因的表达8。
Duca等9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在吸收前可通过激活肠道的AMPK信号通路发挥抑制肝脏糖异生的作用(图2):经肠道给药后的短时间内,二甲双胍迅速激活肠道AMPK及其下游信号通路,进而通过分布于肠道的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局部信号传递至中枢,再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支配肝脏,最终抑制肝脏的葡萄糖输出。抑制肠道AMPK信号通路或阻断肠-脑-肝之间的神经传导,均能够显著降低二甲双胍对肝糖输出的抑制作用。提示肠道AMPK的激活以及神经信号介导的肠-脑-肝等器官之间的对话,在二甲双胍起效早期发挥重要作用9,10。
图2.十二指肠内二甲双胍激活十二指肠 AMPK通路示意图
有实验发现,肝脏中缺乏 AMPK 小鼠的血糖与野生型小鼠无明显差距,且应用二甲双胍仍有良好降糖作用,缺乏AMPK 的肝细胞与野生肝细胞相比,在血糖生成以及胶质基因表达方面表现相同11,这一发现使得二甲双胍通过 AMPK 途径降低血糖这一机制受到挑战。有学者指出,这些研究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二甲双胍剂量、给药途径(腹腔或胃内)以及饮食结构(常规饮食或高脂饮食)的差异所导致3,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可能以AMPK依赖的方式在糖尿病并发症、抗炎、抗骨质疏松、抗衰老以及抗肿瘤等治疗中发挥作用。
基础研究证实,在T2DM小鼠模型中,二甲双胍、运动单独或联合可激活 AMPK 并减少核转录因子-kB(NF-κB)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改善心肌纤维化12。另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激活AMPK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发挥改善代谢异常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3。此外,二甲双胍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特定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激活 AMPK 通路,调节神经能量代谢减轻上述症状,保护外周神经和中央神经5,14,15。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进而抑制NF-κB的活化来减少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等的释放(图3)16。此外,二甲双胍可以增加 H9c2 细胞的活性,降低活性氧水平,促使 AMPK 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氧自由基对血管内皮的损伤17。
图3.二甲双胍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 IL-1β 诱导的(1 ng/mL)平滑肌细胞(SMC)、内皮细胞(EC)或巨噬细胞(Mφs)的 IL-6(A)和 IL-8(B)表达
既往研究表明,在成骨细胞中,二甲双胍激活AMPK 通路,激活自噬,上调去乙酰酶 3(SIRT3)、激活抗氧化酶、保护线粒体,减轻成骨细胞凋亡、保护成骨分化能力5,18。在破骨细胞中,二甲双胍则抑制活性AMPK、NF-κB、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的激活,并抑制参与破骨细胞生成基因的上调5,19。
细胞衰老是以细胞生长、增殖能力不可逆的丧失为主要特征的一个过程,主要表现为细胞停止复制与细胞周期停滞在 G0 期及衰老的基因表达上调上。而 AMPK是存在于大数细胞中的保守的蛋白激酶,其参与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中,维持细胞能量供求平衡。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 AMPK 信号,抑制下游相关分子,以此来实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17。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与 PEN2 结合后,靶向激活溶酶体 AMPK 也是其抗衰老作用的重要通路6。
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 1(mTORC1)在肿瘤细胞内过度激活,抑制肿瘤细胞发生凋亡20。二甲双胍激活 AMPK 后可通过抑制 mTORC1 的活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21。Survivin 属于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AP),在恶性肿瘤中过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发生凋亡20。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通过AMPK/PKA/GSK-3β通路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并诱导其降解促进肺癌细胞发生凋亡22。
除了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以外,二甲双胍还可通过激活AMPK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20。例如在膀胱癌中,二甲双胍使AMPK发生磷酸化激活,靶向YAP1/TEAD4复合物使 CCNE1/2 的表达下降,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在 G1期23。在结直肠癌中,二甲双胍激活 AMPK 并抑制 mTOR,通过mTOR-4EBP-eIF4E信号通路减少结直肠肿瘤中周期相关蛋白MYC的表达,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24。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是T2DM患者的降糖基石用药,其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激活AMPK通路是其被研究较多的作用机制之一,仍有待未来更深入的挖掘,以助力临床更好地理解其在T2DM治疗及其他疾病领域的临床获益。
信 源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