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红隼”火箭穿深造假,设计用途打履带,比1966年技术强点?

【军武次位面】作者:太白

在现代战争中,单兵反坦克武器尤其是火箭筒,早已经成为了各国各地区步兵的标配武器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军队装备的“铁拳”,到如今美国北约军队的NLAW、“古斯塔夫”、AT-4、俄国军队的各种RPG,到解放军最新的PF-11型93毫米单兵火箭筒等等,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可谓经久不衰。

图片

▲PF-11,图片来源:网络

台湾军队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曾大量装备美国M72 LAW火箭筒的台湾仿制品“六六火箭筒”,直到2011年台湾自研的“红隼”火箭筒(Kestrel anti-armor rocket)出现在台北航太展后,它才逐步淡出历史舞台。根据台湾中科院给出的数据,“红隼”火箭筒的有效射程400米以上,具有400毫米穿透能力,可安装5倍光学瞄准和夜视系统。然而最近台湾部分军事自媒体曝光,“红隼”火箭筒数据造假,尤其是穿深数据乃是用台湾中科院自行拟定的独特标准衡量出来的,根本担负不起台军“最后一道反装甲屏障”的重大责任,那么“红隼”的采购案之下,到底埋藏着什么样的丑闻呢?

图片

▲台军的“红隼”火箭筒,图片来源:网络

台湾军队早先装备的“六六火箭筒”是从越南战场上获得的,被台军叫做“M拐两”。在1977年时,台湾联勤44兵工厂开始仿制它并大规模生产。美国原版M72的型号比较多,最新型号已经具备了室内发射能力。然而,台湾当年获得的大概率是M72的A2、A3型号,本身不够先进。再加上台湾本土的火箭筒生产工艺水平有限,“六六火箭筒”和美国的原版还有相当大的性能差距。1984年时,联勤44兵工厂被划拨成为了台湾中科院的下属单位,负责生产单兵火箭筒的工作也自然交给了中科院管理。

台湾的仿版“六六火箭筒”和美国同型号原版一样都有较大的尾部火焰,因此不能室内发射。好在它结构简单、重量较轻、成本低廉,每一个单兵都可以携带两具。在日积月累的生产工作完成后,台湾军事库存中早就已经堆满了这种火箭筒,以至于新步兵进行训练时,都能富裕到每人打一发实弹。所以“红隼”火箭筒刚推出的时候,台湾陆军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图片

▲“红隼”火箭筒测试,图片来源:网络

一方面是因为“六六火箭筒”库存很多,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台湾可以很容易的采购到美国的AT-4。实际上,台湾在90年代后就已经采购了一批AT-4,如果不够,还可以随时再买。所以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怎么看台湾都没有独立研发火箭筒的意义。然而台湾中科院却给出了一个看起来难以反驳的理由,那就是AT-4的口径为84毫米,重量6.7公斤,不适合台湾人的体格。

即便如此,“红隼”还是不符合台湾陆军少校郭力升提出的单兵反装甲武器的三大衡量标准:第一是串联战斗部,第二是攻顶能力,第三是可室内发射。值得一说的是,除了第三项之外,前两项标准对标的其实就是“标枪”导弹。

图片

▲“标枪”导弹内部结构,图片来源:网络

“红隼”肯定比不了“标枪,”不仅如此,“红隼”火箭筒的实际数据也存在大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射程问题。台湾原先装备的“六六火箭筒”射程200米,“红隼”火箭筒号称为400米。但是400米是台湾中科院给出的数据,在实际台湾陆军的训练手册中,对“红隼”标准的实际标注射程为220米。

由于台湾陆军全部是按照手册进行训练的,所以肯定是陆军的训练手册更加靠谱。那也就是说,“红隼”比1966年的火箭筒,在射程上两者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第二是重量和穿深,“六六火箭筒”重量2.5公斤,单兵可以携带两枚,而“红隼”5.1公斤,导致单兵只能携带一枚。那么在单兵携带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如果“红隼”的杀伤力足够强那也不是什么问题。

图片

▲台湾中科院的部分说明,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这一点却是最让人意外的,因为中科院的宣传数据和台湾陆军的训练手册又一次对不上了。

“红隼”号称400毫米的穿深数据,这是台湾中科院说的,而且居然是用“低碳钢”测试得来的。台湾中科院又说,“红隼”穿透400毫米低碳钢的威力,相当于300毫米的均质装甲钢(RHA),而且研发的2型会达到500毫米。然而台湾陆军规范中却强调,“红隼”的实际穿深只有270毫米均质装甲钢,这和中科院的宣传又差了30毫米。

图片

▲“红隼”实弹发射,图片来源:网络

且不说“红隼”的穿深是等效计算出来的,不是实测的,那么即便是采用中科院的说法,“红隼”目前型号的270毫米~300穿深相比于“六六火箭筒”的200~400毫米均值装甲钢穿深也几乎没有提高。真正的问题在于“红隼”太贵了:台湾“六六火箭筒”的造价只有754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5400元。

美国的AT-4外贸售价为1480美元,换算成新台币为4.7万,相当于10500元人民币。而一发“红隼”火箭筒的价格可是需要10万新台币,相当于人民币22000元左右。价格几乎相当于“六六火箭筒”的4倍,但实际性能又没有多少提高。“红隼”与AT-4比,AT-4的射程可是高达500米,穿深超过了420毫米均质装甲钢,还有“红隼”没有的室内发射能力,这不就很尴尬了?

图片

▲“红隼”火箭筒,图片来源:网络

在遭到质疑后,台湾中科院发言人辩解称,“红隼”实际上是为了攻击轻型坦克、主战坦克的履带,使其失去行动能力这个而目标设计的,这个说法就更加“魔幻”了。

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所有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筒都不可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开发的,“红隼”在这方面绝对是一个首创。实际上,“红隼”不仅仅在性价比上达不到AT-4的水平,就连和瑞典的“古斯塔夫”(Carl Gustaf)无后座力炮比也差得很远。“古斯塔夫”炮的炮筒采购价格高达2万美元,但它可以反复使用,因此可以把每一次的发射成本压低到500~1000美元左右。“古斯塔夫”炮的射程同样达到了500米水平,使用不同弹种的穿深,达到了400到500毫米均质装甲钢。

图片

▲“古斯塔夫”炮,图片来源:网络

就是这样一款处处都是问题的“红隼”火箭筒,台湾居然从2015年度开始采购,到目前已经确定的采购数量高达12417枚,广泛装备于台湾陆军、海军、陆战队、宪兵、海巡署。

“红隼”火箭的实际水平和1966年的美国M72早期型号差不多,强不了多少,放在现代战争中,肯定已经不够看了。就算“红隼”是台湾中科院说的,为打击履带而设计,这种说法也很不靠谱。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主战坦克都有侧面裙甲,另一方面是履带目标本来就很小。在200米外击中坦克车身的概率,要比击中履带的概率大很多,故意去瞄准履带并击中它,这种几率可以说是完全在碰运气。总的来说,“红隼”火箭筒的实际性能存在很大问题,就这么一款问题重重的武器都能被台军大量采购,一定是有人故意推进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倡所谓的武器自造。然而花了这么多钱造出来的武器性能却远远不如直接采购来的更好,可见台军内部的腐败问题,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