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级非遗!鹤山新增的这项你认识吗?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了江门市第十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鹤山市3项入选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先来看看桃源镇钱塘彩龙。


图片


图片

梁晓辉 摄


钱塘彩龙于2007年成为鹤山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每年中秋节前后三天,即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连续三个晚上,桃源镇钱塘村都会举行传统的舞龙活动。


中秋节舞龙习俗已成为
桃源镇钱塘村鲜明的民俗文化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
了解一下钱塘彩龙
☟☟☟

图片

欧蕊荣 摄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生动描绘了宋代杭州城(宋代名为钱塘)的繁华热闹,流传千载。如今,在千里之外的江门鹤山市桃源镇钱塘村,仍保留着宋代钱塘的民俗文化——钱塘彩龙,依稀可见宋代钱塘的风采。

钱塘彩龙有近500年历史。传说明代后期,浙江杭州钱塘江附近村民王成庵举家迁到桃源,并把舞龙习俗带到桃源。


图片


图片
桃源镇钱塘彩龙盛景(欧蕊荣 摄)

钱塘舞龙习俗在桃源扎根



钱塘位于钱塘江的入海口,每年中秋前后,钱塘大潮蔚为壮观,旧传每年中秋节前后,为了镇恶辟邪,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老百姓都会举行舞龙活动。

明代后期,浙江杭州钱塘江附近村民王成庵举家迁到鹤山桃源镇,并在此安居、开枝散叶,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因怀念故乡,他便以“钱塘”命名这个村落,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图片

桃源镇钱塘彩龙已有数百年历史(欧蕊荣 摄)

王氏先祖在举家南迁之时把钱塘舞龙习俗也带到鹤山。钱塘舞的龙为纱龙,在龙骨外面以薄纱覆盖,因覆盖的薄纱五颜六色,多姿多彩,故而称为“钱塘彩龙”。

自从王姓祖先移居以来,除非一些特殊的天气原因,舞龙活动每年都会进行,几百年来皆是如此。如今,每年中秋节前后三天,钱塘村的村民、亲戚朋友都会欢聚一堂,兴高采烈地观赏舞龙。

每年中秋,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中,龙舞随声而起,时而翻转腾挪,时而盘旋如塔,时而游走穿梭,气势雄伟、舞姿生动。


图片
“穿龙肚”是钱塘彩龙传统项目(资料图 欧蕊荣 摄)

“穿龙肚”是钱塘彩龙的传统项目,相传小孩穿龙肚可以祛除百病、健康长大,读书则聪明伶俐,将来高中进士;新婚者穿龙肚能夫妻和睦、早生贵子。

由于这些美好的祝福,彩龙上下翻飞起舞,人们则兴高采烈地在龙肚下穿行,整个舞龙场面的气氛热烈而活跃。


专设女性和小孩舞龙专场



钱塘彩龙不仅继承了传统舞龙的精髓,还推陈出新,凸显自身特点。以往的舞龙活动没有女性和小孩参与,如今则专设了女性和小孩舞龙的专场,使活动更加丰富精彩。

八月十四是小孩子舞的“火水龙”,此龙由竹筒灌满煤油,然后在竹筒口塞上一块棉纱,点燃后用长长的绳子串起来组成,因当地百姓把煤油叫作“火水”,故而这种龙被称为“火水龙”。这种“火水龙”的龙头龙尾都由芭蕉茎构成,所以比较轻便,适合力气不大的孩子舞动。舞动起来火球滚动,纱龙翻飞,热闹非凡,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图片

钱塘彩龙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欧蕊荣 摄)


八月十五是男性舞的纱龙,纱龙内装上能发光的电灯泡,舞动起来色彩斑斓的“龙光”照亮村子,地上的“龙光”与天上的月光交相辉映,在这万家团聚的喜庆时刻,钱塘人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八月十六是女性舞的彩龙,是整个钱塘彩龙的压轴大戏。女性舞的纱龙与男性舞的纱龙几乎完全一样,但是覆盖在龙骨外面的薄纱色彩更加绚烂多彩。

可以说,整个钱塘舞龙活动中,八月十六日女性所舞的彩龙最是美丽非凡、绚丽多彩的。


图片


图片
彩龙起舞庆团圆(欧蕊荣 摄)

彩龙舞每天不同的变化让人感到,彩龙不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神灵,而是活在我们身边的、有感情的动物。舞龙的时候,小孩子玩得热闹高兴,男士们玩得升腾活力,女士们玩得美丽多姿。钱塘彩龙与时俱进、开放包容、深受欢迎,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每年中秋时节,钱塘彩龙都会翩翩起舞,色彩斑斓的“龙光”照亮了整个村子,也照亮了钱塘村民心中的希望。很多远离故土的桃源镇华侨都会赶回来参加舞龙活动,不少人还会兴高采烈地加入舞龙表演活动中来。

近年来,中秋节舞彩龙习俗不仅成为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而且成为联系海内外村民的精神纽带,是大家心目中故乡文化的象征。



来源:鹤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飞)、桃源镇、鹤山市文化馆

一审/责编:吕敏玲‍‍‍
二审/监制:吕桢华

三审/总监:吕悦怡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