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了!她们这样玩转“指尖技艺”

织布机的“吱呀”声宛若一首穿越古今的诗篇,巧手如梭。纤云弄巧间,一块块色彩艳丽的土布,一只只精巧的文创玩偶,让老手艺融入新时尚。

图片

刮、磨、刻、染、烫、缀,皮影匠人细腻的指尖下,长袖善舞的飞天,身姿婀娜反弹琵琶,栩栩如生,跃然眼前。一出皮影戏《丝路风》,仿若将观众带回千年前的丝路之上。

一杯辣木茯茶,温润醇厚,琥珀色的茶汤在光影间交错,古老商道上的驼铃声随茶香弥漫,这块“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已跨越时空,在创新发展中拥有走向世界的新生之力。

八百里秦川丰饶富足,孕育了厚重的华夏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的非遗项目,更有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4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何答好传承发展这道题?近年来,陕西省妇联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三秦巾帼在传承非遗“指尖技艺”中发展“指尖经济”,促进非遗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了秦腔“女掌门”惠敏莉、丝绸艺术家范燕燕等一大批优秀女性,以及“木兰摇”、仙喜辣木茯茶等一大批女性领办的非遗技艺传承企业。


巧手传承 千年技艺神韵流


冬日的渭南市富平县金粟山脚下,静谧安然。张永宁的木兰摇粗布家纺作坊里,一场从原料到织物的蜕变正悄然上演。

图片

织布女工们坐在织布机前,双脚踩动踏板,熟练地将棉线缠绕在梭子上,在交错纵横的经纬间急速飞梭,伴随着“吱吱呀呀”的机杼声,漂亮的土布不断延展。

富平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富平土布历史悠久,梭织工艺极为复杂,需经纺线、落线、经线、刷线等80多道工序,工艺也极具特色,采用水织法,就是将梭子在水里浸泡后再上机织布,线的韧度会更好。

“最初接触粗布,是儿时外婆飞梭走线的身影。那些质朴又耐用的粗布物件,满是家的温度,也藏着先辈的匠心。”张永宁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自己年轻时在外打拼,每次探亲返回时都会给朋友带些特产,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土布床单。

2018年,张永宁返乡创业,成立木兰摇粗布家纺有限公司。“我想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布艺加工厂,而是要把土织布蕴藏的文化和历史挖掘出来,让非遗技艺永葆青春鲜活。”在张永宁看来,“传承绝不是守旧,要让粗布走进现代生活,才能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张永宁带领团队精研工艺,改良花色,融合现代设计审美,使织品色彩更丰富,产品形式更多样,让古老的粗布焕发出时尚魅力。她们创新染色工艺,采用柿染、蓝染、栀子、苏木、槐米、石榴皮等多种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在保留土布纯朴质感的基础上,赋予产品灵动自然的色彩和图案。

“让粗布不粗、土布不土。”怀揣这样的梦想,张永宁带着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靠一双巧手创富,凭一门技艺增收;与文创团队合作,开发土布衍生文创产品,赋予其更宽广的外延;借助电商平台,将“木兰摇”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触摸’到粗布的魅力。”更让张永宁兴奋的,是村里姐妹们言谈举止间愈发自信,“在非遗传承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双巧手,到底可以变幻出多少新时尚?临渭区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陕西省非遗草编传承人陈春苗,用琳琅满目、精巧实用的草编产品,回答了这个问题。

临渭草编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宋,是利用玉米皮、麦秆等原料,通过结、辫、捻、搓、掐、拧、举、盘等各种编织技艺,编制出各种装饰品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工艺品。

图片

“草编技艺操作简单,不受人员、条件限制,适合留守乡村的妇女和老人。”为提升产品竞争力,陈春苗带领合作社设计推出更符合现代生活的草编作品,已经涵盖家居用品、装饰品、文创旅游产品等100多个品类。

《诗经》有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古诗词描绘的劳作场景已在今日重现,“巧娘”们正以智慧和匠心,传承技艺,编草成金。


文脉延绵 古风雅聚赓续长


一曲秦腔,高亢嘹亮,摄魂入魄,惠敏莉已经唱了40多年。

“站上这方舞台,我已经把传承发展大秦正声、让传统惠及当代的使命刻进了骨子里。”惠敏莉是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西安百年易俗社首位女社长。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古老的剧种,最初由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歌舞和戏剧发展而来,唱腔激昂硬朗、情绪饱满,极富表现力。1912年,陕西同盟会会员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的易俗社,对秦腔剧目、唱腔等进行革新,在中国革命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父亲酷爱秦腔,耳濡目染下,惠敏莉自幼便对秦腔产生了浓厚兴趣。

5岁学唱《三滴血》,11岁考入戏校,18岁第一次踏入易俗社。“当时的情景至今难忘,因为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秦腔殿堂。”惠敏莉说,“移风易俗”的宗旨和“古调独弹”的题匾时刻提醒着她,“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

几十年的勤学苦练、舞台历练,形成了惠敏莉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她主演了《木兰从军》《杨门女将》《梁红玉》《昭君行》《党的女儿》等60余部本戏、折子戏,她演绎的花木兰、穆桂英、黄桂英、田玉梅等众多女性形象令人记忆深刻。

“我们铭记‘艺术从人民中来,要到人民中去’,坚持把舞台搭建在人民群众中。”惠敏莉告诉记者,多年来,她与易俗社其他演员的足迹遍布20多个省区市的近百个城市、乡村,在传承经典中,培养巩固了新老戏迷,孕育起秦腔发展的新力量。

一座百年易俗社,一部中国戏剧史。在近日陕西省妇联举办的“文化陕西 巾帼力量”主题沙龙活动上,惠敏莉深情讲述了自己对秦腔的热爱与坚守。结尾时,她说:“我有责任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秦腔。”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走进华州区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一场精彩的皮影戏正在上演。

华州皮影,其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它巧妙地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被誉为“中华一绝”。

图片

“造型丰富优美,雕刻细腻多变,染彩绚丽厚重,唱腔动听委婉,四大特点共同构成了华州皮影的独特魅力。”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副总经理、国家非遗华州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骞小凤介绍,“皮影的制作过程,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其演绎也极考验艺人的演技和唱腔。”

如何破题近年来皮影这个古老行业面临的观众少、传承难等问题?博览园一方面通过开展非遗“理论+技能”培训,传授皮影雕刻、工艺品设计生产、传统皮影戏与创新皮影戏演出等技艺,目前已培训1000多名妇女,帮扶皮影家庭作坊300多户,带动了皮影产业发展。同时,创新创作现代皮影,排演12出创新剧目,每年演出上百场。

方寸舞台之上,白纸作幕,油灯映衬,影窗里的人物栩栩如生,伴着婉转动听的曲调上下跳跃、左右腾挪。舞台之下,掌声响起,喝彩不绝,非遗技艺和文化遗存穿越历史的烟云,历久弥新。


创新发展 乘古拓今异彩放


当丝绸遇见中华传统文化和丝路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位于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范燕燕丝绸艺术中心,一幅幅以丝巾为载体,题为“梦回长安”“十二生肖”“凤从东方来”“丝路绮丽”等的丝绸艺术作品,展现出东方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范燕燕,陕西省三八红旗手、中国丝绸艺术家,一直致力于通过艺术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尊重,其设计的艺术丝巾曾被多国政要收藏,她也被誉为“中国丝绸艺术第一人”。

丝绸,是范燕燕创新传承中华民族绚丽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载体。“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古代中国与西方更有一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线,以丝绸来承载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范燕燕一直在探寻如何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走向世界。

2009年,围绕“丝绸之路”这一宏大主题,范燕燕创立品牌,正式开始了丝绸艺术创作,当年即推出了传统文化与丝绸艺术结合的《梦幻敦煌》系列。15年来,她的作品既有对古乐器、飞天、宗教等元素的解构与重塑,也有兵马俑、唐三彩、唐仕女、捣练图等历史文化元素,还有陕西皮影、陕北剪纸“十二生肖”等民俗文化符号。

迄今为止,范燕燕已设计400多款丝绸艺术作品,覆盖丝绸艺术品、文化礼品及艺术装饰等多个产品领域。她还创设“丝绸之路妇女之家”,搭建中外妇女沟通桥梁,举办“丝路女性公益讲堂”和各类培训、交流,发挥展示丝路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强大功能,创造性地将妇女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创业创新、自我发展等元素紧密结合。

同样是千年丝路故事,陕西仙喜辣木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英,在这块曾随商队车马远销中亚及欧洲的茶砖中,加入了辣木叶,让这缕悠悠茶香,在传承中更多了些创新的味道。

国家级非遗——咸阳茯茶制作技艺,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最早产于陕西咸阳市泾阳县,明朝初期采用当地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形成了独特的砖茶。几经浮沉,茯茶制作技艺也曾面临失传。2006年,咸阳市成立茯茶制作技艺恢复小组,对传统工艺技术进行抢救性恢复和挖掘研究。

图片

2012年,怀揣对传统茶文化的敬畏之心,周海英投身茯茶行业,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携手多所大学的专家教授,将现代茯茶制作工艺和古法茯茶制法有机融合,开启了辣木茯茶的创新研发之旅。

如今,企业开发出的覆盖六大茶系的138种辣木茯茶产品,已将咸阳茯茶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并爱上了这一古老茶种。

创富总与创新相关。五年来,周海英搭乘“一带一路”发展快车,让辣木茯茶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全新茶叶品牌,让古都茶香飘向世界。她还与市妇联联手创办“巾帼创业 幸福家庭”孵化中心,免费为农村妇女、下岗女工举办上百场技术培训,帮助她们成为辣木茯茶制作能手,传承茯茶文化。

“我给世界敬杯茶”——60岁的周海英用十几年的勇气、智慧与拼搏,向全世界响亮发声。

巍巍三秦大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如滔滔黄河之水,一路奔流融汇,终成连绵不绝的浩荡华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山水灵秀、文脉悠长,我们见证了新时代里古老文明的赓续传承、蝶变成长。跨越历史与现实,三秦巾帼始终参与历史文化创造,“她故事”“她光芒”一直闪耀在无数个“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的鲜活现场,传承历史文化之“重”,照亮未来发展之“新”。

何以陕西?以6000年文明,雄浑壮美;以万余里丝路,夺目辉煌;以巾帼不让须眉,智慧担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党柏峰 刘旭

编辑/赵蕊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