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全面推行了,这是一件极具信号意义的大事,说明单靠社保养老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个人自我规划来补充养老。当我们的养老开始侧重用第三条腿走路的时候,或许意味着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我说不出来,但有一个事实是非常明确的:现收现付制的养老模式有点玩不转了。
现收现付简单来说就是,正在工作的人交钱,已经退休的人领钱,左口袋进,右口袋出,这个循环乍一看没什么毛病,问题是我们有往“交钱的人少,领钱的人多”的趋势发展,即社保基金入不敷出越来越近了。
一边是老年人正逐年增多,未来十年,退休人数将达到2.2亿的高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或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届时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也会达到28%,差不多三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这将对个人养老金带来巨大压力。我们的医疗体系、养老体系必须做好应对重度老龄化的挑战。
另一边是新生儿越来越少,查看1949年-2023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最高时2959万,最低时只有902万,相差3倍之多,去年更是迎来7连降。世界人口展望今年出生的龙宝数量在882万左右,如果预测准确,出生人口会迎来8连降,比上一年还要再少20万。这意味着,龙宝宝还是没能挽救国人低迷的生育意愿。
一增一减之间,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除了背负自己家庭的压力,还要为全社会的养老重担买单。
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个人养老金要不要交的话题,我看到官方也给出了一个数据,个人养老金开户已经超过7000万了。
第一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不要交取决于你的个人收入,而且个人养老金还有避税和投资的功能,简单说就是个人年收入百万以上,每年可以避税5400,年收入40万也能抵退个税3000元,这么算来,收入高的人交个人养老金是非常划算的,哪怕长期锁死,哪怕取的时候要交税,也是两头受益的投资——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远高于取出来的税率3%。
这方面的讨论很多,我就不多赘述了,我想说的是个人养老金的确可以避税,综合算下来不亏,但这仅限于中高收入者,是月入过万的人该考虑的问题,我们的收入结构是图钉型,月薪3000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也即是说,这终究是有钱人能参与的养老制度,它的适用范围并不高,当所有人都开始讨论它的避税功能的时候,其实这个政策的目的就达到了。
另外,个人养老金缴纳自由,但是领取有限制,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本人患大病、移民等,且要交税,至于投资收益更是仁者见仁了。
所以,如果你愿意为不确定的收益率牺牲几十年的流动性,且又能真正达到避税的功效,且钱拿在手上并没有钱生钱的能力,确实可以交。
现阶段很多人不愿意交,主要还是害怕到时候肉包子打狗。
第二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因为开户7000万,不等于实缴7000万。拿我个人来说,工行也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完全是因为可以领红包。我在贴吧里看了一圈,很多人跟我的情况一样,还有一些是因为配合银行完成KPI考核。
基于这个事实,官方单纯强调个人养老金开户数额庞大,其实也是一种营销。
我们的养老制度设计,一切的前提都是以全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少这个前提谈以后领钱有多爽,就有点片面了。
结合今年的延迟退休等政策来看,国家其实也知道矛盾日益深化,但苦于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通过延迟领养老金的方式,先熬一段时间。
以前的视频我们说过,我国养老面临的痛点不单单是养老金支付压力大的问题,还有未富先老、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老龄化加速、农村养老问题突出等。
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了,农村老人所获取的社会保障,和城镇老人相比存在巨大鸿沟,二者的差距有22倍之多。
关于个人养老金,个人觉得提取条件要适当放宽,最重要的是失业达到一定期限允许提取,这会有效扩大购买人群。毕竟现在很多人的钱也只是存在银行,并没有太好的去处,过去三年,居民存款增加了约46.6万亿,但贷款只增加了11.4万亿。
当经济增速不够的时候,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就会比较困难,君不见今年的400元城乡居民医保的催缴工作似乎比往年更难做。
为此,很多地方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催缴,一是班主任在家长群催缴医保,并且威胁说没买医保的学生要停课。
在本该自愿缴纳的医保政策面前,用停课来逼迫家长,这是行政暴力,不仅违法,还让人感到愤怒和无奈。
数据上看,医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确实能为家庭减轻不少医疗负担,但这并不能成为强制缴费的理由。
通报说这是“个别教职工宣传提醒方式不当”,这显然是甩锅。大家其实都知道是咋回事,老师也是打工人,上头摊派了任务,而且要求做表格登记,这就是指标了,为了尽快完成学校的指标,班主任只能使出强制手段(学生停课)。
二是基层公务员上门催缴,且有考核指标,医保缴纳率由最开始的90%,今年已经上升到100%了。
各乡镇之间还有绩效排名,在一些地区,排名倒数要罚钱,倒数三名分别罚款2万、1万和5000块,奖励给正数前三名的乡镇。
为了成绩漂亮,或者少挨点领导的批评,基层干部会采取吓唬、不交医保会影响其它补贴等方式催缴,有时遇到难搞的农户,也会帮忙先垫钱。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的参保人数比上年减少2055万,已连续5年下降。这是医保压力传递到系统末端,导致催缴动作变形的根本原因。
即便官方回应“退保潮”的说法并不准确,参保人数产生波动可能和清理重复参保数据以及部分居民医保转为职工医保有关,但现实中医保催缴难度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人医保弃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增幅与群众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并不匹配:2007年到2025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从10元上涨至400元,增长39倍,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3587元增长到2024年三季度的21691元,仅翻了不到6倍。
这种连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收入受到影响的人群来说,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断缴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个人缴费400元,各级财政补助670元,综合报销比例65%,医保当然交了好。但对于农村老人400元是不堪承受之重,农民靠天吃饭,这几年不是旱灾就是洪水,种地真的是入不敷出。再加上房地产业调整,建筑业清退令,很多过了60岁的老人已经无工可打了。子女的确可以给老人交,但是一个家里正常4个老人,每年两千多的医保开支压力属实不小。
网上很多人说400块钱不多,这真的是何不食肉糜,在一个环境里久了,会觉得人均生活就是自己圈子的生活,会忘了全国还有几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
事实上,医保制度设计本身也存在很大问题,如果说年轻人交钱让老年人用,多少还有合理性的话,那么普通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缴费,体制内人士的“视同缴费”,并且报销比例极好,就很难让普通老百姓接受。
另外,去年我国的居民年住院率达到21.4%,目前国际上的居民年平均住院率仅为12%~15%。住院率超过20%,意味着医疗服务的过度使用。在职工退休人员中,这个数字是50%,即每两个退休人员,就有一个人要住院治疗。
住院率一直居高不下,会加速我国医保资金穿底的风险——超过20%的住院率消耗的资金体量是住院率14%时候的150%。
有人说高住院率与老龄化加速有关,但日韩等老龄化更严重的国家否定了这个答案,主要原因一是三级医院床位大增,医院为了创收,会让床位住满;二是门诊报销比例太低,医院存在主观诱导病人住院的情况,医保是公费,患者觉得“不吃白不吃”,医院也觉得是块“唐僧肉”,这就形成了“医患勾结”的经济基础。
这几年医保支付虽然进行了改革,引进了DRG/DIP支付方式,但分解住院和三级医院转到二级医院,总能轻易破解国家的监管。
但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的参保对象大多是农村劳动力和自由职业者,没赚到什么钱,生活普遍拮据,所以即便生病住院可以大比例报销,但这些人还是会算计路费支出、报销后自费部分,考虑医保的作用有没有那么必要。
另一方面,仅从年轻人不愿结婚、不愿生育的现状看,“现在的年轻人缴费让现在老年人用”的模式似乎也越来越难以为继,这也是人们对医保长期持续性的担忧。
这些人不会反抗,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缴费,默默用脚投票。
过去经济高速发展,一些情况不会引起注意,但是现在慢下来了、压力大了、工作难找了,很多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社会戾气越来越严重。
君不见,这几年GDP虽然精准增长,但消费却持续低迷,究其根本是普通百姓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的分配比重在不断下降。2000年时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是67.2%,2022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当年GDP总额更是降到了43%。
我们的基尼系数,即贫富差距就是这样扩大的。由此看来,我们的收入分配是有问题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与普通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并不相符。
大量的财富增长到哪里去了?主要流向也不是什么秘密,一部分通过财政进入政府手中,一部分通过金融市场或资产升值,财富在少数人身上聚集,富豪在不断增加。
当财富分配不合理时,普通民众收入有限,面对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成本时会有较大压力,从而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
有些事,人人都知道不对劲,人人却都不知道怎么办,明知有问题,大家也闭口不谈。
其实上面也着急,解决办法提了一大堆,我认为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提高收入和解决就业上。
11月底,中央财办发文直击要害“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这个月的两场重要会议,也都提到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聚焦到政策内核就是提高收入、扩大就业、福利兜底,这是我认为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既然蛋糕无法继续做大,那就只能改变分配了,尤其是改善初次分配,重点是要提高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的工资,严控加班,严守劳动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吃苦耐劳的农民工收入上涨10%,很多现在看来不可解决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其次才是拉股市、稳楼市,扩大中产的财产性收入。当然了,改善二次分配也同样重要,说穿了就是给富人加税,防止财富过度集中。这点我们之前聊过,国际通用的房产税、遗产税、资产税,都会逐步完善,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富人只会成为润人。
此外,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特别是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减轻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释放消费潜力,也同样重要,这属于财政托举民生的范畴,也是2025年中央发力的重点,我们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