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再谈:降本·提质·增效

图片

主持人:

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恽绵


对话嘉宾: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原所长 汪鸣

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金亮

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笃鹏

兖矿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兴文

重庆明品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勇锋



“降本、提质、增效”是企业发展中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立身之本。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降本、提质、增效的事情,但现在,企业的“降本、提质、增效”又有了两大新的框架:一是新质生产力,引入新质生产力,可以帮助企业在降本、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国家相关部门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这是中央第一次专门针对物流行业发布的文件。该文件旨在通过优化物流网络、提升运输效率等措施,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由猛增期进入平稳期

“降本、提质、增效”有新解

恽绵(主持人):在新的市场经济背景下,降本、提质、增效有无新的诠释?企业如何通过新的方式、新模式快速实现可持续的降本、提质、增效?

汪鸣:实际上,“降本提质增效”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那么,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这三项基本工作会上升到宏观政策层面?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在早期阶段,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庞大的需求推动,这种需求既包括内需也包括外需。当时的企业家们在降本增效提质方面的主要靠的是勇气和运气,只要有“勇气”就能享受到市场的“红利”。二是,国内经济的增长由猛增期进入平稳期。现在无论是外需还是内需,已由过去的快变量变成了慢变量。因此,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断”期,这一阶段的出现主要源于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的深刻变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依赖需求推动的增长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一方面,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和低成本竞争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纯的“勇气”已经无法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支撑。因此,这个时期需要企业从过去的依赖需求推动和“勇气”竞争的模式中转变出来,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的提升。

换句话来说,很多企业之所以能走到现在,可能是依靠自身发展模式的设计、发展生态的设计,也就是进行了模式创新、生态创新、技术创新。但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即使有再有好的技术,如果没有场景进行变现,也是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于这一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案措施。

第一,要深化体制的改革。体制改革确实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和权力的重新调整。每个行业领域都有其自身的利益驱动,这些利益驱动往往与现有的体制和机制紧密相连。因此,要进行体制改革,就必须面对这些既得利益的阻碍和反对。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打破旧有的束缚和限制,释放出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但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改进,以确保现代商贸流通和国内国际两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比如,在融合过程中,我们要做好现代商贸流通,把国内国际两个供应链做强做大做优,做出有效益,做出有效率来。

第三,建设全国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全国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的建设以及生产力布局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通道网络建设就涉及到生产力布局的问题,也就是要做到就近布局、靠近物流枢纽布局、培育发展物流枢纽经济。其实,这种理念和方式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生产力布局有所不同。

第四,加强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降本增效提质”这一企业的管理行为,现在上升到宏观经济,上升到政策,足以说明我们国家需要向着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建设去迈进,需要通过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培育出全新的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而为了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改革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协调。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定战略前提:

供需适配、规模发展、价值创造

恽绵:长期以来,制定发展战略被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但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发展战略似乎已无法赶不上市场环境的变化。那么,此时物流企业还不应该制定发展战略?还是应该侧重于战术的制定?
汪鸣:我认为,当今的企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战略。但实际上,目前很多企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仍然是在市场供给短缺的思维基础上而设计的,不是按照供需适配的前提下设计的。因此,这样的发展战略就不灵了。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灵?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物流进行数字赋能、智能化赋能、融合赋能、价值创造赋能,而这系列的动作都是在自我周密的生态设计、执行设计下来实现的。

所以,现代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和智能的发展战略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其战略必须是建立在“供需适配、规模发展、价值创造”的逻辑框架基础之上。反之,企业是无法走出低端发展、低效发展、低势发展困境的。

陈金亮:作为中国中铁全资专门专责于供应链管理和物资集采服务的二级子公司,中铁物贸的职责就是要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中央发布《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文件后,我们围绕国资委和中国中铁党委的要求,做出了一系列的新的举措和措施。
今年以来,中铁物贸主要开展了两项专题的工作,一是降本增效的提升年。通围绕物资集采工作,从中国中铁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中铁物贸将现有的采购项目进行降本增效的考核方案,对所有的在供项目进行考核,通过和上游资源端价格的溢价,通过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实现项目的价值最大化。二是降本增效的推广年。去年3月31日,我们发布了集物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上游资源端以及下游客户全流程的物资采购、交易、供应链金融、物流、仓储等一系列的服务。

值得提出的是,中铁物贸一直是秉承厂家直采、项目直供的采购方式。严格地说,我们的采购环节中是不存在供应商的,真正做到了厂家直采、项目直供的模式。因此,可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价格,我们都做到了业内领先水平。此外,通过集物平台,我们还能为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王笃鹏:降本提质增效是企业,甚至是行业永恒的话题。但是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之下,有科技创新、数智设备和绿色环保要素的融入,使生产力持续的得到提升,也使降本提质增效成为可能。近年来,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大量的中国企业,在这种国际贸易摩擦背景下,为了规避高额的关税,不得不进行产业转移,从国内转移到东盟、转移到墨西哥等区域,但据我们观察,很多企业虽然他的主营产品生产实现了转移,但他的上下游供应商,包括标签厂、纸箱厂等依然还在国内。因此,这就造成了成本的大量增加,其中,最明显的成本的增加就体现在物流成本的上升。

因此我认为,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企业要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物流模式的改变。企业应采用更高效的运输方式,比如海运、铁路运输等,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企业也可以考虑在生产基地附近寻找供应商,以减少运输距离和时间。二是数智化赋能。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三是产业的融合共建。例如,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王兴文:近些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们也做出了一系列的业务调整和优化。一是按照“物流+平台”的模式,为大宗商品,钢铁、有色金属行业提供服务。二是多要素融合共生。在这样的发展局势下,铁路、公路、港口等多种交通方式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整合和协同,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港航一体化。港航板块还可以与其他交通方式如铁路、公路等进行协同发展,形成多式联运的物流体系。

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节点布局与渠道控制。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物流节点可以优化货物流转路径,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打造界成本最优的五类通道,包括海运、陆运、空运、铁路和管道运输等五种主要的物流运输方式的组合和使用;二是装配升级与节能化改造。装配升级方面,如自动化仓库、智能分拣系统、无人驾驶运输车辆等,以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节能化改造方面,则关注于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三是建立生态圈与价值共享。对于物流行业而言,生态圈建设意味着要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协同、共赢的生态系统。

方勇锋:作为从事的是农产品酿酒供应链体系的建设,降本提质增效是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一直持续在做的事情。
首先,从宏观的层面来讲,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构建统一大市场、消除区域保护、降低企业成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粗放式和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集约、高效、环保的发展方式。我们在全国大型的物流园区投建了将近30兆的光伏设施,使得我们的用电成本降低了40%左右。另外,数字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依托数智化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我们的冷链物流园区从实现了从产品采购、存储、运输到配送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从而构建一个高效、可靠且响应迅速的大型网络。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讲,新质生产力时代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和引领技术革命、生产要素再分配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一是技术革命性的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这要求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二是生产要素的再分配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这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

摆脱传统发展逻辑

才能捉住未来、确定未来

恽绵:在当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企业确实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其核心竞争力。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昨天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不再是今天的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看法应该是动态的。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如何看待自身核心竞争力?

汪鸣:挑战与困难往往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上的许多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各种内外部的挑战,包括资源短缺、经济困境、社会矛盾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这些国家不断寻求创新和改革,从而跨越了效率、质量和成果的门槛,最终实现了现代化。这也是,国家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的深意所在。

我认为,当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识别需求和营造生态的能力。识别需求意味着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市场,把握消费者需求,从而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营造生态则是指企业需要在产业链中发挥积极作用,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一个高效、协同、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系统。

陈金亮:作为中国铁路物资集团的子公司,近年来,中铁物贸在供应链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被国家商务部等八部委评定为供应链创新优秀示范企业,还成为了流通骨干企业。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因此,近两年来,我们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主要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一旦形成就应坚持战略目标和方向,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或困难所动摇。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深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过去的两年里,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成功打造了集物平台,这一平台不仅为公司自身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三是增强人才储备。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王笃鹏:一是打铁还得自身硬。企业要具备纵向的端到端的供应链能力,同时,企业还需要具备横向的网络布局能力。此外,企业还需要具备数智化全网运营能力。二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联合创新的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三是核心竞争力要建立在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之上。物流行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复合国家对物流行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王兴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节点布局控渠道,二是装备升级智能化的建设,三是打造平台聚合生态圈。
方勇锋:我觉得,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包括聚焦核心业务、引进新模式、优化供应链、深化数字化改革等方面。
恽绵:可以看出,在新的商业背景下,企业要摆脱传统的发展逻辑,不再单纯依赖运气或勇气,而是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智能化手段的运用,通过灵活运用智能化手段进行创新,从而加速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总体而言,在枢纽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具备更加严密的思维和增量经济思维下的战略竞争思维,关注供需适配、规模发展、创造价值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捉住未来,确定未来。
本文根据2024年12月17日上午在“2024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主题对话环节内容编辑整理,内容有删改,未经本人审阅,同步刊登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5年第1期。)


— CLPMA —



   推  荐  阅  读   


责 编:宗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