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在财政拨款法案问题上,经历了罕见的戏剧性转折!
12月17日,临时拨款法案即将到期,联邦政府关门的威胁迫在眉睫。
然而,短短48小时后,经过数轮激烈博弈,拨款法案通过了众议院的最后表决。
令人意外的是,新法案删除了所有涉华条款,这成为促使特朗普支持法案的重要条件。
作为曾在贸易战中掀起对华制裁的主要推手,特朗普为何突然转变态度,对删减涉华条款表现出高度认可?
这种改变是因形势所迫,还是出于政治算计?
随着中美关系再度成为焦点,特朗普的算盘能否如愿?
从危机到转机:涉华条款为何被删除?
初版拨款法案不仅包含了大量对华限制条款,还对涉及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海外交易作出了严格管控。
除此之外,该法案还试图扩大对中资企业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范围,并对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提出新一轮的技术封锁措施。
新法案删除了所有涉华条款,文本由1547页大幅压缩至116页。
修改后,法案主要内容集中在解决政府资金短缺问题,并新增了1000多亿美元的灾害援助和农业援助。
这一调整不仅为法案通过铺平了道路,也展现了共和党内部在经济与国家安全优先之间的激烈博弈。
共和党议长约翰逊指出,删除涉华条款是为了争取更广泛的支持,确保法案能够在最后期限前获得通过。
然而,反对声音也不绝于耳,部分共和党人指责此举“妥协过度”,损害了美国在对华竞争中的战略主动权。
特朗普的立场:从强硬到灵活的转变
特朗普在其首个任期内,对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尤其是通过加征关税发起的中美贸易战,给两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然而,当前的美国经济形势已无法再承受类似的冲击。
高通胀、供应链危机以及联邦债务压力使得特朗普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政策。
删除涉华条款,避免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恶化,是短期内稳定美国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旦法案中保留对华限制措施,不仅可能加剧供应链的脆弱性,还可能导致美国在半导体等领域与中国的合作完全中断,进而冲击本已疲软的制造业。
特朗普对删减涉华条款的力挺,也显示了他的政治算计。
作为2024年当选总统,特朗普正试图通过改变对华策略,为自己的连任计划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特朗普希望通过缓和对华立场,避免拜登政府在中美关系中取得“政绩”,从而削弱其在民主党内的威望。
另一方面,他需要为自己上任后与中国展开新的谈判预留空间。
毕竟,如果中美关系在拜登任期内恶化至不可修复的地步,特朗普接手后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共和党内部分裂:经济优先与安全优先的对立
共和党内以经济派为主的一部分议员,强烈主张删除涉华条款。
他们认为,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无法在短时间内被切断,过度监管只会削弱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此次拨款法案的修改,正是这一派系施压的结果。
然而,以“国家安全优先”为口号的共和党议员,对删减涉华条款表示强烈不满。
这部分议员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美国的技术霸权构成了重大威胁。
若不采取进一步的限制措施,美国可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种分裂使得共和党在法案表决中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尽管特朗普力挺新法案,但仍有38名共和党人投了反对票,这直接导致法案在初次表决中失败。
马斯克的角色:从商界巨头到“影子总统”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和推特的掌门人马斯克在此次法案表决中的高调介入,引发了广泛关注。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对初版法案提出猛烈抨击,甚至威胁称支持该法案的共和党议员将面临“政治毁灭”。
马斯克的强势干预,被民主党批评为“寡头政治”的表现。
一些民主党议员指出,马斯克通过操纵舆论和施压议员,试图将拨款法案变成其个人利益的工具。
这种影响力不仅破坏了国会的决策独立性,也让外界对特朗普政府未来的运行模式产生担忧。
中美关系在拨款危机中的微妙角色
此次删除涉华条款,折射出中美经济联系的深度依赖。
尽管美国政界在限制对华投资的问题上存在一定共识,但删除涉华条款的决定表明,美国在中美竞争中的行动仍受到经济现实的制约。
我国外交部对此明确表示,中美经贸合作是互利共赢的,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只会扰乱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我国呼吁美方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为两国合作创造必要条件。
拨款法案的通过暂时缓解了美国政府的停摆危机,但其背后的博弈远未结束。
特朗普力推删除涉华条款,既是对当前经济困局的务实回应,也是为其连任计划的精心布局。
然而,删除涉华条款是否意味着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全面转变,还需时间验证。随着中美关系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特朗普的这步棋既可能为未来的中美合作铺路,也可能在内部分裂与外部压力中面临重重挑战。
对中国而言,如何应对特朗普可能的政策调整,也将成为下一阶段中美关系的关键议题。
参考资料:
证券时报《刚刚!特朗普,发出威胁!》
观察者网《美众议院否决的最新拨款法案,删除了所有与中国有关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