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茂 黄心怡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工业遗产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见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工业遗产尤其是边疆红色工业遗产,作为遗存的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遗迹,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理念智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精神谱系。讲好边疆云南的国家工业遗产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工业遗产及云南省国家工业遗产简况
工业遗产是近现代以来,在我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是城市文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为城市留下一抹“工业乡愁”,培育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2017年12月2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通告》,这凸显了国家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至2024年8月,共评选出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有九项工业遗产入选国家级工业遗产,分别是石龙坝水电站(第一批)、昆明钢铁厂(第二批)、凤庆茶厂老厂区(第三批)、国营第二九八厂旧址(第四批)、易门铜矿(第四批)和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第五批)、国营第三五六厂、云南水泥厂立窑和云南省下关茶厂(第六批)。
二、云南国家工业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
(一)云南国家工业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诞生在近代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现代中国追赶工业化潮流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中。
许多工业遗产,如老工厂、铁路、矿山等,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它们不仅凸显了党的领导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还反映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重大历程。在云南国家工业遗产故事中也能通过各种叙事透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的历史。
石龙坝水电站于1912年在云南昆明建成送电。1927年4月,中共云南特委在石龙坝电站建立了党组织。7月6日,中共云南特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的毕昌杰,在汉口给中共中央的《云南情形报告》中报告了在石龙坝成立了一个党支部,并且成员全是工人。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书记王德三撰写的1927年3月—1928年2月期间的《云南工作概况》中,详述了云南的政治环境、党在云南发展的历史、一年来的工作过程、党务现状、工作中的困难和缺点等内容。文中在“一年来的工作过程”部分,提到了到四月底,党组织发展“区域除昆明外,又发展了蒙自、嵩明、河口、石龙坝各地的支部”;在党务现状中提到的有支部的地方也提及了石龙坝。这是昆明市西山区最早成立的中共支部,也是云南省最早成立的15个基层党支部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电力工人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其后的抗日烽火和迎接解放的保厂护厂中,党组织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石龙坝电力工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保证了公司资产安全,保障了安全发电送电。
(二)云南国家工业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明确表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铜矿于1953年2月在易门县绿汁江畔成立,并发展成为中国八大铜矿产区之一。在最鼎盛的时期,有3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易门铜矿挥洒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易门铜矿是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入列156个苏联援建项目,是新中国工业的起点,一代代老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在这里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易门铜矿自1953年开始勘探,1958年进行基本建设,1960年正式投产。“1960—2000年,易门铜矿(矿务局)先后在易门境内经营三家厂矿、凤山矿、里士矿、岂富郎矿、狮子山矿、芍苴矿、狮凤山矿等铜矿和木奔、狮子山选厂及易门冶炼厂(铜业有限公司),共生产精铜含铜448813吨、粗铜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84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19亿元,利润3.29亿元。”易门铜矿工业遗产是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在云南群山之间的一束高光,承载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和实干担当的精神风范,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篇章。
(三)云南国家工业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云南工业遗产的开创和发展,都与党对边疆工人运动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视密不可分。前述提及的石龙坝水电站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了党支部领导工人运动,进行抗日斗争,维护工人利益,最后迎接解放。易门铜矿更是直接在党的领导下和苏联援助下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昆明电波观测站110雷达从1959年开始研制,1977年正式部署。其雷达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基础电子技术均代表了我国当时独立自主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能力,并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这些云南工业遗产故事都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四)云南国家工业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很多矿业、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布局在远离城镇的乡村,有些矿产资源枯竭后的矿区,遗留下大量兼具历史、技术、审美等价值的工业遗产。这些遗产构筑起独具“场所精神”历史风貌的文化景观和公共空间,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有望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云南易门铜矿工业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中担负起了新兴使命。易门铜矿位于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距离县城44公里。计划投资2.26亿元的玉溪市国家工业遗产“易门铜矿”保护活化利用项目,拟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立足易门铜矿历史文化资源和绿汁江峡谷风光、玉楚高速公路绿汁江大桥等文旅资源禀赋,把绿汁镇打造成为延续工业遗产文脉,集历史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最美国家工业遗产小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易门铜矿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工业遗产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见证,边疆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的城市记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它们不仅是边疆开发和工业社会历史的见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边疆云南的国家工业遗产故事,是理解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特征、本质要求和必然要求的重要途径,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云南篇章,对于在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工业遗产: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SKPJ202435)”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