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原副院长 谢立科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钟财芬
随着屏幕使用时间的普遍增加,干眼逐渐跃升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健康挑战。11年前,我国发布了第一版《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近日,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角膜病学组,再次发布《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下称《共识(2024)》),对干眼的诊疗标准进行系统整合和全面升级。
《共识(2024)》更新了干眼的定义,明确干眼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表现为泪液的质、量及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泪液渗透压升高以及眼表组织炎性反应、损伤、神经异常。根据《共识(2024)》,干眼的全球患病率为5%~50%,我国约21%~52.4%,保守估计至少每5位国人中有1名干眼症患者,个别群体2个人里就有1人患干眼。其危险因素包括以下5类。
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结果证实,干眼症状及体征具有一定遗传概率。
全身因素。亚裔、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后或老年女性;患有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雄激素缺乏;精神类问题,如焦虑、抑郁状态;全身长期使用药物,如抗组胺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异维A酸、化学治疗药物、抗雄激素药物、绝经后激素替代药物、治疗高血压药物等。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包括睡眠障碍、长时间注视屏幕、不良饮食习惯、吸烟。
眼部因素。眼部用药,如抗青光眼药物、含防腐剂滴眼液等;各种眼表疾病和损伤,长期戴角膜接触镜,进行角膜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包括飞秒激光辅助的手术)、眼睑手术等。
环境因素。包括高原缺氧、强烈紫外线照射、低湿度地区、环境污染、空调环境。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原副院长谢立科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共识(2024)》给出的干眼患病率相比往年有所提高。几年前我国干眼发病率一般在21%~30%,如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干眼的高发,其中药物使用尤其容易被忽视。比如,眼科治疗中的一些药物,尤其是含防腐剂的眼药水,长期使用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增加眼部炎症和干眼风险。
谢立科表示,干眼的主要症状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视觉模糊和疲劳。但这些也可能是其他眼部疾病的症状,如倒睫、角膜炎、眼结石等。“一些患者在出现上述症状后,自行购买眼药水使用,一滴就是几周甚至几个月,结果因为药不对症,反而加重干眼。”因此,谢立科提醒,出现不适症状后务必及时就医,由专业眼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干眼的治疗方法多样,谢立科介绍,最主要的三种为使用人工泪液、激素类眼药水及免疫抑制剂。近年来,脉冲激光和颌下腺移植等手术方法也被引入治疗严重干眼。对于长期西医治疗无效者,口服中药、灸疗、按摩和刮痧等中医疗法,也提供了有效的替代方案。
谢立科强调,对于干眼而言,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避免过度用眼,限制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2.改善居住环境,在空气干燥、空气质量较差时,适当使用空气净化器、加湿器,增加室内绿化;3.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使用时间,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适时调整用药方案;4.保持用眼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诱发眼部炎症;5.优化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肉、瘦肉、牛奶、鸡蛋、蔬菜和水果。▲
责编:潘子虎
主编: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