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庆以学术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在绘画艺术的田野里持续耕耘。他的作品既具有学术的深度与内涵,又不失艺术的个性与感染力,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工笔画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孟昕
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导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书画家简介
Liu Yanqing
▲《杨柳观音图》39×59cm
以学术为基,绘艺术新篇
——青年博士画家刘延庆的艺术之路
文/ 陈孟昕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景观中,青年博士画家刘延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学术底蕴崭露头角。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我见证了他在艺术之路上的探索、成长与蜕变,深感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无限潜力。
刘延庆自幼便展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与天赋。这份天赋如同种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生根发芽。在接受系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后,他顺利踏入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并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执着一路攻读至美术学博士学位,开启了更为深入的艺术征程。
延庆的艺术创作以学术为基石,展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刻的思考深度。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刘延庆多以少数民族人物为描绘对象,这与他常年前往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实地写生与考察以及对少数民族人物特有的感知力和观察力密切相关。
在读博士之前,延庆已经有了扎实的造型基本功,特别是在工笔人物画的结构晕染和色彩方面,已经有了精湛且熟练的表现手法。于是在读博期间,我建议他在保持自己优点的基础之上,再对人物的造型加以艺术化处理。经过多次工笔人物创作课程的训练,延庆在工笔人物画创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人物造型方面,他摆脱了依赖于客观对象的纯写实风格,对人物的造型有了艺术性的梳理与改变。主要表现为在写实客观对象的基础上,根据模特实际特征对模特造型进行有意味的夸张变形,突出人物造型的“造”与“张力”,使得人物造型更加的朴实与生动且更具人物个性,深刻领悟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体会。
刘延庆的艺术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也独具创新之处。学院派出身的他善于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艺术观念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在色彩运用上,他大胆突破传统色彩搭配的束缚,以鲜明而富有张力的色彩组合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他又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暗示,使色彩不仅仅是画面的装饰元素,更是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在构图方面,他注重画面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通过对线条、形状与空间的精心安排,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流动,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学术性还表现在对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借鉴。刘延庆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从东方美学至西方思潮,并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的画作中时常能看到对某位艺术大师风格的致敬与创新演绎,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与突破,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素养与广阔的艺术视野。
在学术研究领域,刘延庆同样成果斐然。他以中国工笔画当代发展为切入,撰写了多篇相关有价值的论文探讨,为当代工笔画领域的学术发展做了梳理,更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日常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他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研讨会与画展,与同行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与研究成果,同时也从他人的反馈与交流中汲取灵感,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
刘延庆的艺术之路还在不断延伸与拓展。他以学术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在绘画艺术的田野里持续耕耘。他的作品既具有学术的深度与内涵,又不失艺术的个性与感染力,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秉持对艺术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工笔画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绘就更为绚烂辉煌的艺术新篇。他的成长历程也将成为众多青年艺术学子的榜样,激励着他们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以学术引领创作,以创作推动学术进步,共同书写艺术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品欣赏
▲《水月观音图》80x48cm
▲《圆光观音》39×59cm
▲《阿弥陀佛》37.5×67.5cm
▲《降龙罗汉》34×69cm
▲《雪域风情》28×42cm
▲《待到山花烂漫时》35×70cm
▲《画中有诗》137x70cm
▲《古道流泉》68x69cm
▲《寻友观瀑图》68x136cm
▲《春意红霞》68x136cm
▲《山林秋色》68x130cm
《繁花似锦四条屏》55x25cmx4
▲《富贵平安》58x68cm
▲《牛转乾坤》66x66cm
▲《三阳开泰》70x70cm
▲《吉祥如意图》31x80cm
▲《和气致祥》61x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