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铜银器有多绝?快来欣赏大师的技艺

图片


指尖上的非遗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在巴彦淖尔,乌拉特铜银器乌拉特刺绣宛如指尖上的明珠,闪耀着非遗魅力。如今,这些精湛的“指尖技艺”正逐步转化为蓬勃发展的“指尖经济”,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精髓,更在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焕发出全新活力与无限商机。



巴图陶高:

精雕细琢 奏响乌拉特铜银器新韵


走进位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的巴图陶高手工艺品店,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壸、饮酒器皿等摆满货架,一件件银器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店内还摆放着许多造型精美的蒙古族银饰,其上雕琢着各种几何纹样、八宝图、动物、龙凤以及花卉等图案。

图片

巴图陶高在制作银器
叮、叮、叮……店内不时响起锻造银器发出的金属碰撞声,这样的声音已经伴随店主巴图陶高40多年。在他心中,敲打在银器上的每一锤,都是一份坚守,更是他匠心独运、传承非遗的见证。
今年61岁的巴图陶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乌拉特铜银器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制作生产生活器具或用品,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饰、酒具、马具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图片

巴图陶高的作品

巴图陶高自幼在乌拉特草原长大,13岁便跟着邻居老银匠学习手艺,后又受岳父熏陶,掌握了多项手工艺技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巴图陶高不仅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银匠,还成为一名全能的手艺人。从木匠、皮匠到画匠,再到漆工、裁缝,蒙古族群众基本的生活工具和装饰用品,他都能制作得精巧细致。
2003年,巴图陶高一家搬到海流图镇。2006年,他开设了一家手工艺品店。三四年后,他的手工艺品店逐渐打响了招牌,来找他定制银器的人越来越多。马鞍、头饰、银碗、蒙古刀、火链、耳钉、手镯等,都是他的拿手之作。

图片巴图陶高的作品


每天早晨8点,巴图陶高的小店准时开门,一直到晚上10点才闭店。银器的手工制作,要经过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在巴图陶高看来,每一件手工制作的银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银器,仅凭手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的画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最简单的珊瑚戒指为例,得先用焊枪把银料烤化,用小锤子把化银打成银丝,然后用小镊子把银丝一条条地缠绕在宝石底座周围,再捏成不同的造型。这样的制作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和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热爱,是无法用心完成的。
图片

图片

巴图陶高的作品


多年来,巴图陶高不断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图案和流线型设计,制作的乌拉特妇女头饰、马鞍、银碗等,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他店里的生意大部分是私人订单,像一套乌拉特妇女头饰的原料和制作费用从几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

图片

巴图陶高的作品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前来向巴图陶高拜师学艺的学徒也越来越多。巴图陶高总是精心教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目前,巴图陶高已培养出16名徒弟,他们都开设了自己的银饰加工店,实现了增收致富。
今年33岁的阿木古楞,大学毕业后就跟着巴图陶高学习铜银器制作,之后开了店,生意非常红火。“我和老师学习了两年,特别喜欢这门传统技艺。现在老师身体不太好,我关了自己的店,跟着老师一起干,每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阿木古楞说。
巴图陶高深知,振兴传统手工艺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他希望传统手工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我愿意为继承和弘扬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不遗余力,奋力前行。”巴图陶高坚定地说。



文、图:记者 张静 
视频:记者 陶飞 石乐
封面图制作:刘昕和
编辑:杨雅康 校对:乔鸿 希吉乐
审核:田昌
监审:王剑
终审: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