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以“新质先锋 碳绿中国”为主题的新京报“2024零碳研究院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发布《2024绿色发展报告》。
02过去十年间,我国在绿色发展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碳排放强度下降34.4%,以年均3.0%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GDP增长。
032024年,我国绿色发展已跨越初期的路径探索和试错阶段,进入政策与实践深度融合、产业模式快速成型的新阶段。
04绿色能源、绿色生活、绿色金融、绿色制造与绿色交通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助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下降的双重目标。
05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动绿色转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以“新质先锋 碳绿中国”为主题的新京报“2024零碳研究院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新京报贝壳财经《2024绿色发展报告》(简称“《报告》”)迎来发布。自2022年以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贝壳财经已连续第三年发布相关研究成果。
过去十年间,我国在绿色发展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碳排放强度下降34.4%,以年均3.0%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GDP增长。这一系列数据展现了绿色低碳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2024年,我国绿色发展已跨越初期的路径探索和试错阶段,进入政策与实践深度融合、产业模式快速成型的新阶段。国家顶层设计和企业创新实践相辅相成,推动绿色经济从理念走向落地,商业模式的成熟也进一步释放了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潜能。
据Carbon Monitor数据显示,2024年前十个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0.5%,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工业领域的绿色化转型和交通领域的减排升级。与此同时,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以及绿色金融工具的有效运用,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下降的双重目标提供了强劲支撑。
通过推动绿色制造和智能化改造,我国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资源环境的压力。这不仅彰显了绿色经济的潜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树立了典范。在政策、技术与资本的多重驱动下,绿色产业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本报告重点聚焦绿色能源、绿色生活、绿色金融、绿色制造与绿色交通等关键领域,系统分析了2024年各行业在绿色转型方面的成果,并结合碳市场在绿色转型中的催化作用,深入探讨了中国绿色发展产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改革的方向,旨在为中国未来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定与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智力支持。
从理念到实践,中国经济全面开启绿色转型
2024年三季度末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发展已从理念走向实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截至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53.61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5.75万亿元,占比14.09%,同比增长25.1%。这一增速比整体贷款高出1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新增绿色贷款规模达5.67万亿元,显示出绿色金融对经济转型的强大支撑力。
绿色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家政策密不可分。近年来,得益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顶层设计的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短暂的调整期后坚定向绿发展,并在2024年步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绿色核心产业——节能环保行业快速扩张的同时,清洁能源、绿色服务、绿色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含绿量”显著提升,绿色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清洁能源产业的总产值已占GDP的9%左右,节能环保产业规模预计在2024年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7.5%左右。这不仅体现了绿色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彰显了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底色。更为重要的是,绿色产业并不仅局限于核心的节能环保领域,还包括生态环境、清洁生产、绿色服务等分布广泛的行业与场景,这些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独特而不可或缺的地位。展望未来,根据政策目标,到2030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
2024年1月22日,经历7年暂停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在北京重新启动。这标志着中国碳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碳排放配额(CEA)为核心,CCER为补充,以及多个地方碳普惠机制的多层次碳市场结构。
随着碳市场扩容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已将扩容计划纳入议程。未来几年,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有望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进一步拓展CEA的覆盖范围,预计到时将涵盖约80亿吨温室气体,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碳市场体系的完善及碳价格发现机制的成熟,正在推动各行业加速绿色转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消费模式等领域的绿色转型,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2024年,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前期项目的投入正带来显著叠加效应。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已达54.7%。在绿色生活方面,企业推动的碳普惠工具正逐步向区域协同发展,居民的低碳生活变得愈加可行且有依据。
绿色金融领域的贷款增长速度已超越行业平均水平,成为金融业的新兴增长点,绿色债券的发行也日益频繁。绿色制造体系已初步成型,中国已在国家层面创建了5095家绿色工厂,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7%以上。到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突破1000万辆,城市绿色交通体系逐步完善,远程交通运输也迎来了电能、氢能和醇能等多能源协同发展的新时代。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研究发现,我国绿色产业的成长超出市场预期,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绿色化的全面转型中,中国正以坚定步伐走在全球前列。
绿色低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十年间,全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34.3%,标志着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实践。进入二十大以来,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成效进一步显现。数据显示,2022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0.8%,2023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相比2022年下降0.5%,这一降幅展现了能源效率的持续提升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随着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我国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削减的双赢目标。这一趋势不仅表明绿色低碳转型的扎实进展,也为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正在通过加速绿色转型和强化政策驱动,推动经济发展从重“量”向重“质”的全面转型。绿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从全球视角来看,我国的减碳工作在逆势中展现出稳步向好的态势。根据Carbon Monitor披露的数据,2024年前十个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增长0.5%,其中能源领域的排放增幅尤为显著,增加了1.28亿吨。
在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排放量的变化呈现分化趋势。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排放量有所上升,而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则实现了下降。中国在全球减碳努力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得益于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绿色政策的全面推进,其减碳成效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
这一对比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决心与成效。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以坚定步伐推动绿色经济增长,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注入积极动力。
2024年前十个月,中国所有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同比下降0.5%,较2023年同期减少0.49亿吨。
哪些领域是碳排放的重中之重?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通过行业分布数据发现,能源与工业领域仍是碳排放的重点。数据显示,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44.9亿吨,同比略有增长;而工业领域的排放则呈现下降趋势,同比减少3.8%,展现了绿色制造和产业升级的成效。
在交通领域,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绿色化的稳步推进,地面交通的减碳成效显著,前十个月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0.7%。与此同时,民航业自2023年进入恢复期,国内和国际航线班次逐步增加,航空领域碳排放随之有所上升。不过,国际航空的碳排放总量仍低于2019年疫情前水平,表明行业复苏与减碳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衡。
整体来看,行业碳排放的结构性变化凸显了我国绿色转型的多重进展。重点行业的减碳成效和技术创新,正推动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清洁能源的占比持续提升,煤炭消费占比稳步下降。2023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耗总量达到57.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7%。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在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5.3%,较2017年减少5.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在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此同时,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快速增长,到2023年已达到26.4%。清洁能源的持续替代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这一趋势表明,中国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正稳步推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全球能源低碳化转型注入了积极动力。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八大行业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共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约75%。因此,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已成为推动工业转型的核心环节。
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4月23日,全国已有136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95家企业完成了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4.495亿吨,占全国粗钢总产能的40%。这表明,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正稳步推进,为降低工业碳排放树立了标杆。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全面推动绿色制造转型。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已达5095家,覆盖钢铁、食品、汽车和新材料等多个行业,绿色工厂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8%。根据工信部的规划,到2030年,这一比例有望超过40%,进一步巩固工业领域的绿色发展成果。
工业绿色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彰显了绿色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绿色低碳相关产业正快速崛起,成为我国产业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日益凸显其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关键作用。数据显示,据工信部统计,2024年1—9月,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达到75.9%,稳居全球领先地位;全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预计将接近1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加速了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以智能电网和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正在优化能源结构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生产和消费端的深度融合,则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我国工业领域已建成超过2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约21.2%的碳排放削减。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还为绿色低碳转型开辟了新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夯实了基础。绿色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绿色金融正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为产业转型发展持续注入动力。自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截至2024年6月末,该工具余额已达到5478亿元,累计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1万亿元。
这些贷款资金主要集中投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碳减排技术三大关键领域,其中清洁能源领域独占鳌头,占比高达95%。无论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的推进,还是绿色技术创新的落地,金融工具的引导作用显而易见,为我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通过精准发力,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效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加速了绿色技术应用和清洁能源项目的扩张。金融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持续动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方向。从能源到金融、从制造到交通,全面绿色转型的成效显著。在能源领域,非化石能源装机已达到56.5%,并蓄和并存氢能等新兴技术加速崛起,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科技转型并进。生活消费领域,“潮”绿升级成为趋势,文旅企业的ESG排放率逐步提升,服装与化妆品行业通过减碳创新步伐降低碳足迹,为绿色生活注入新活力。
绿色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表现强劲,绿色贷款规模大幅提升,国际合作不断深入,而北交在绿色发展中表现亮眼。同时,制造业通过数字化工具广泛应用和绿色制造的体系构建,在低碳转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绿色交通领域,新能源迈向年产千万车的新阶段,与能源转型深度融合、“电池护照”等实践践行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引领力。在全国碳市场中,多体系制度体系推动市场规模扩大,碳价稳中有升,碳定价的基础性作用初显。绿色转型的全面推进,正在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出品: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编委会:苏曼丽 李蕾
统筹:李云琦 任娇
记者:白华兵 方静怡
设计:任婉晴
校对: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