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最快探测器将以迄今最近距离“触摸”太阳 | 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太阳探测 ·
今晚,最快探测器将以迄今最近距离“触摸”太阳

图片
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将抵达距离太阳610万千米的地方,比任何其他航天器都更近。图片来源:ASA/Johns Hopkins APL/Steve Gribben


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PSP)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8年发射的无人航天器,其科学目标是飞越太阳,观测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收集数据,并帮助我们理解太阳日冕的奇特加热以及太阳风的起源和演化。2021年,PSP首次飞越日冕,并采集了那里的粒子和磁场数据,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接触太阳的航天器。此后,PSP执行了多次飞越太阳日冕的操作。


据NASA博客消息,美国东部时间12月24日6:53分(北京时间今晚7点左右),PSP将以大约每小时69万千米的速度,飞至距离太阳表面仅有610万千米处的近日点。此前从未有人造物体以如此近的距离靠近一颗恒星,此次飞越也将使PSP成为历史上速度最快的人造物体。而这样的操作将导致航天器与地面失去联系,进行自主飞越,如果一切顺利,NASA将在当地时间12月27日收到PSP返回的第一个信号,以确认飞越是否成功。而NASA需要等PSP离开太阳轨道,才有可能收到它在飞越期间收集的大量数据和图像。此时正值当前太阳活动周的极大期,PSP收集的信息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太阳风暴,甚至如何预测它们。(NASA blog)



· 宇宙学 ·

新研究认为“暗能量”可能并不存在


图片

这张图展示了我们目前对宇宙历史的理解:最初宇宙因大爆炸而开始膨胀,大约100亿年后,由于理论预测存在的暗能量,宇宙开始奇怪地加速膨胀。图片来源:NASA


多年来,天体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宇宙在各个方向都是均匀膨胀的。为了解释宇宙为何看起来会加速膨胀,科学家引入了“暗能量”这一概念,也就是有一种尚未被认知的能量在影响宇宙膨胀速度。不过相关理论一直存在争议。据新华社消息,一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快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上的新研究认为,“暗能量”可能并不存在。这一观点或将引发人们对宇宙膨胀的重新认识。


研究人员通过对超新星光变曲线的分析发现,宇宙膨胀本来就并不均匀。这一结论支持了一个不需要“暗能量”的宇宙膨胀模型,即“时间景观”模型。该模型认为,光被拉伸相关现象并非宇宙加速膨胀的结果,而是人们如何校准时间和距离的结果。根据这一模型,引力越强时间越慢,那么同样的时钟在银河系中可能比在空荡荡的宇宙空洞中走得慢得多。也就是说,在宇宙空洞中时间过得更快,空间膨胀得也更多,看起来就像是宇宙膨胀在加速。这项发现表明,不需要“暗能量”来解释为何宇宙似乎在加速膨胀,这可能有助解决关于宇宙膨胀的一些关键问题。不过,“时间景观”模型是否成立,还需欧洲空间局的欧几里得卫星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即将发射的罗曼空间望远镜进一步观测来验证。(新华社)



· 神经科学 ·
科学家首次确定控制盐食欲的神经元

钠盐或者钠离子,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低钠会导致血容量下降,而高钠则与高血压和心脏病相关。人体的钠含量主要由醛固酮(Aldosterone),一种能增进肾脏对钠离子及水分子再吸收作用的类固醇类激素调节。醛固酮增多会引起动物对盐的食欲,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近日,一项发表于JCI Insight的研究揭开了谜团。


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的科学家发现醛固酮能够作用于脑干中一群HSD2神经元,诱导对钠的食欲。在实验中,他们给小鼠提供低钠饮食,发现这会刺激它们产生醛固酮,增强盐的摄入和HSD2神经元(在小鼠中大概有200个)的活性。持续刺激HSD2神经元会导致小鼠大量、特异性地摄入盐分。进一步实验发现,给小鼠注射不同剂量的醛固酮也会刺激它们摄入盐分,且摄入量与醛固酮剂量正相关。但是,靶向消融掉HSD2神经元后,醛固酮就无法再诱导盐摄入了。研究显示,促进钠食欲可能是HSD2神经元的唯一核心功能。人脑中具有与小鼠相似的HSD2神经元,大概有1000个。这项研究可以提高我们对盐食欲回路的理解,或能应用到低血容量和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治疗中。(爱荷华大学)



· 健康 ·

全球致死人数第二多的癌症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结直肠癌是第三大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2022年全球新增病例超过190万例,死亡人数近90万人。近期,一项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的研究使用5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7年的数据,研究当代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趋势。研究人员收集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数据,均提取自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五大洲癌症发病率数据库。


研究显示,截至2017年,许多高收入国家50岁以下成年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有所上升。在调查所涉及的5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正在上升,其中20个国家的发病率上升速度要么仅限于早发性疾病,要么比老年人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更快。此外,研究还发现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年结直肠癌患病人数呈现出稳定或者下降。研究人员强调,年轻人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他们认为,饮食结构的变化(从富含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食物,到增加对红肉和/或加工肉类、糖和方便食品的消费)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代际变化的一个因素,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这一点。



· 神经科学 ·
新研究确定了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细胞机制

小胶质细胞是大脑的主要免疫细胞,通常被称为大脑的第一反应者,现在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学中重要的致病细胞类型。这些细胞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保护大脑健康,而另一些细胞则会加剧神经退行性病变。12月23日,一项发表于《神经元》Neuron)的研究将小胶质细胞遭受的细胞压力与阿尔茨海默病(AD)进展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后的脑组织中发现了“暗小胶质细胞”的积累,这是小胶质细胞中的一个子集,与细胞应激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他们发现,在患者大脑中这些细胞的含量是健康老年人的两倍。在遭受压力时,小胶质细胞中的综合应激反应(ISR)会激活,这会诱导它们出现“暗小胶质细胞”的特征。这种小胶质细胞会产生并释放有毒脂质,导致神经突触损失,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病理性标志。随后,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抑制ISR激活或脂质合成,发现其可防止神经突触丢失和病理性tau蛋白的积累,为治疗和干预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一条有希望的途径。(ADVANCED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GC/CUNY)


撰写:马一瑗、不周、clefable
编辑:clef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