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略谈史料的搜集与引用

全文1300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贵州文化老人张祥光在《读史集稿》一书中强调了史料搜集与引用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02史料搜集主要分为文献史料与史迹遗存两大类,包括典籍、金石碑文、公私档案、地方志等。

03然而,史料并非史学,需要经过整理、鉴别真伪,以确保研究的正确性。

04在应用史料时,应分清主次、注明出处、避免随意改动原文、对有争议或多种说法的史料加注释说明。

05张祥光在《贵州通史》编写中,对李白是否到过“夜郎”“杨端入播”等问题进行了注释。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章选自张祥光所著《读史集稿》,本书是以业已刊发的多单篇文章汇合编就的文集。就学科而言,以史学为主,兼及其它;就时间而论,以古代为主,兼及近现代;就空间来说,以贵州为主,兼及全国。时限长、区域广,涉及之人、事多。立论精当,史料翔实。

图片

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历史研究来说,史料的搜集整理是很重要的。搜集史料的工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作,任何人都不能做无米之炊。而史料搜集主要有两大类:文献史料与史迹遗存。

文献史料,指由文字记载的材料,有典籍、金石碑文、公私档案、地方志、谱牒、契约、笔记、信札、回忆录、报纸、杂志等等。

史迹遗存,主要对遗址、墓葬、遗物、风俗习惯等相关材料进行搜集。

搜集文献材料,既要从公开出版的刊物中搜集,也要从内部刊物中搜集;既要搜集正面的,也要搜集敌对的、对立面的。史料搜集以后,整理、鉴别史料的真伪是很重要的事情。郭沫若曾指出:“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为什么要鉴定材料呢?因为,文献资料往往有局限性。任何一种文献,都是在一定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由一定的人撰写的。由于,阶级社会的人其行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就决定了时代的局限性。对史料进行鉴别、考订工作是要把错误的记载和正确的记载区别开来。如贵州省地方志主办的《史志林》2003年第四期刊载李熙贤的文章《纪念塔新考》,就很能说明这个论点。

贵阳市《南明区街道志》要记录纪念塔,然而纪念塔已于1952年由于道路改造而撤毁,它的形状、高度、完成时间各书说法不一。从1981年到2002年,先后有6本书介绍过纪念塔,但都是互相矛盾的。下面,就以较权威的1993年出版的《贵阳市·文物志》和1997年出版的《贵州省志·民政志》为例。《贵阳市·文物志》刊载,纪念塔为正方形,塔高十米;《贵州省志·民政志》记录纪念塔完成时间为1942年4月。然而,6本书无一正确记载。经李熙贤走访健在的参加建造纪念塔的工人,再查找到了1941年5月27日《贵州日报》刊载的消息,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纪念塔于1941年5月建成,塔高十点二米,寓一〇二师番号,呈三角形”。这个结论纠正了之前各书的错误记载。

史料不等于史学,有了大量的、经过整理订正的史料,又该如何应用?有这么几点值得注意。

一、分清主次,同样说明一个观点的材料有若干条,有重要的、不很重要的,选择其中能说明问题的即可。

二、如果没有较勘、考据功夫,或者知识面不广,切勿随便改动原来的文字和词句。如梵净山有一《敕赐重修梵净山金顶序碑》,其中有一句:“玄寺、缁庐、青鸾、白马皆佛子接引之区”。有人将“青鸾”改为“青龙”,但是,“青龙”乃道家信奉之神;“青鸾”则是传说中凤凰一类之鸟。显然,将“青鸾”改为“青龙”是错误的。

三、在写初稿时,所有引用的史料,都应尽可能注明出处,对于转抄的二手材料,有条件尽可能找原书查对。

四、对于有争议还未定论的史料,或同一事多种说法的史料,如果要用,应加注释予以说明。我们在《贵州通史》编写中,对李白是否到过“夜郎”“杨端入播”等问题,因看法不一致,还未得出定论,都加以注释。

作者简介:

张祥光,贵州桐梓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理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史学会顾问、贵州地方志研究会顾问。著有《贵州古代史》(合著,任副主编)、《贵州近代史》(主编之一),参与编写《贵州通史》五卷本中第一卷魏晋至五代十国、《贵州省志·政府志》《贵州省志·文史馆志》等。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