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乒乓球联赛在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球员提供稳定的比赛机会和积累比赛经验的方式。
2.德国德甲联赛历史悠久,是欧洲选手谋生的首选,但受地方性质限制,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3.然而,日本T联赛在赛事产品、场馆设施、赞助商等方面均做出了突破,吸引了亚洲范围内的高水平选手。
4.与乒超联赛相比,T联赛更具吸引力,为球员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和成长空间。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设想一下,如果乒超联赛每年从十月打到三月,每支球队常规赛21场,全程高水平转播,有固定场馆,队名,赞助,周边商品齐全,队员相对固定,大型企业例如京东冠名赞助,长期赞助商从器材商比如红双喜,到各大行业巨头例如中国人寿,国药控股,科技娱乐圈的什么腾讯娱乐,字节跳动全点上,会是怎么样一个场景?
当然了,现实多少要骨感一点:今年的乒超联赛在长沙中南大学体育馆集中进行,据我所知联赛没有冠名赞助,赛程一共5天。12月12日开战的乒超联赛,12月11日才在乒乓世界等主要媒体渠道上公布消息。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大部分国家和协会来说,一个好的联赛在一个健康的体育系统中的作用很明显:最基本的说,联赛是一个能用相对低的成本让球员打大量比赛的方式。这样一来有利于项目的展开,同时对各个级别的运动员都有好处。对于成熟的选手,联赛固定的日期范围场次是一个稳定的收入保障。
对于年轻的选手,联赛,相比于全世界飞来飞去的乒联巡回赛,是一个成本低得多给选手积累比赛经验的方式。
对于俱乐部,承办同样数量的比赛的成本要低于举办国际乒联巡回赛;对于球迷,大家可以稳定的去现场参加比赛;
对于国家队,联赛是一个更有机的方式来提供上升渠道,同时可以将培养选手的工作向下发送,自己更多的承担选拔的职责;
对于夹在中间的各位运动员,一个好的联赛最起码可以在漫长的体育生涯中,提供就业——从而也给那些热爱这个项目的家长们一点点送孩子们参加运动的额外动力:即便不是奥运冠军,起码这项目有口饭吃。
如果暂时把奥运会金牌放开不谈,只从上边这几个方向来说,过去几十年这方面工作做得最充分的是德国。1966年就开始创办的德甲联赛大概是目前的主要联赛中历史最长的。从大概90年开始,中国退役的国手如果想通过运动生命谋个稳定生计,德国是最好的选择。而实际上这也是很多高水平选手的选择。
从天津世乒赛之后,马文革和丁松都去了德国联赛征战。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高水平选手,如果想从高水平联赛谋生,德甲联赛是首选。
时至今日,德国联赛也是全世界很多地方高水平选手谋生的选择。欧洲大陆不说,现在美洲,非洲,中亚,南亚等等地区的高水平选手,几乎都在德甲联赛效力。很实际的说,几乎所有欧洲选手,都是在本地联赛中出头,然后在例如德甲联赛中打出名堂,最后才在国际乒联的比赛中打出成绩的。最早从波尔,到现在的卡尔伯格,欧洲选手的上升轨迹几乎如出一辙。
希腊名宿格林卡也说过:希腊的国家体育馆有30多年历史,但是没有什么选手是从这里打出来的。大家都是在俱乐部中一级一级上来,到了国家队招募的时候,已经是个非常完整的选手了。
当然,德甲有自己的问题。相对于中国等地区组织联赛比较强的官方背景,德甲的基因和更多德国其他运动联赛类似,有很强的地方性质特点。很多俱乐部都处在相对小的地方,赞助也是当地企业大家凑凑份子。这种情况导致德国联赛很多时候缺乏统一规制,会受具体地方情况限制。传统上的豪强会在财力和招募球员上有比较大的优势,同时因为小地方财政不那么吃得开的俱乐部比较多,整体上也限制德甲联赛作为一个体育比赛产品的质量。德甲联赛至今的转播水平都不高,各个俱乐部装潢参差不齐,训练水平差异很大,很多时候一看就显得不那么专业。
而日本的T联赛,在德甲的基础上,从赛事产品的角度,几乎各个级别都做出了突破。文章开始里说的,只要稍作调整,换成日本本地企业,就几乎差不多:
T联赛的赛程每年从十月到第二年三月(时间上说跟很多冬季赛季的职业体育差不多)。目前男子球队有六支,联赛创立时期有四支,2023年扩军至六支;女子球队也是六支,2018年创立的时候有四支,2021,2022分别扩军一支。
联赛一支球队一个赛季打21场比赛——相应的,也要为最高水平选手参加世界比赛,全日本锦标赛等做调整。每支球队按照世界排名分等级。要求球队可以最少有一名世界排名前八级别的选手(S级别),并且最多可以有一名认为有水平,但是暂时成绩上没能达到联赛级别要求的选手(A级别)。A级别常被用来培养年轻选手,各个俱乐部中这个级别的选手,通常还是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