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钢城姑娘鞠玉修的非遗追梦路

图片

  上月初,钢城姑娘鞠玉修的非遗手工作品在澳门国际潮流玩具展和亚洲体育藏品展上大放异彩,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位“土生土长”的钢城姑娘,于西安工程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求学期间,在一次公开交流课上,与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结缘,并坚持至今。

图片

  为了学到最好的技术,鞠玉修跟随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赵师傅学习。大学期间,她总是在课后匆匆买好饭,然后乘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跨越两个区,前往赵师傅的工坊学习。一有空闲,她就会泡在博物馆中,临摹那些老物件。为了攒下学习资金,她还在景区摆过地摊,在网上接过画稿。

  凭借一腔热爱,鞠玉修掌握了掐丝珐琅、点翠、螺钿等十几种技艺,其中以掐丝珐琅最为擅长。她技艺精湛,能在高温下焊接和烧制金丝,抽金丝时最细可达0.3毫米。这背后,是无数次的烫伤和千万次的练习。

图片

  大学毕业后,鞠玉修成了“沪漂”,在上海水星家纺做设计师。一次陪同顾客参观家具展的经历,让她深受震撼:为什么人们愿意花50万元购买国外设计的合成水晶灯,却忽视了更为精致、纯粹的中国传统手工装饰品?她意识到,非遗手艺需要主动走出去,才能让更多人看见。

  她的心中重新燃起了火焰,“该怎么走出去呢?自己试试呗!”带着这份热爱,鞠玉修辞去工作,回到家乡钢城。

  回来的第一个月,“无圈子”“无资源”“无头绪”,鞠玉修一下子从光鲜亮丽的设计师变成了“三无”人员。

  短期内非遗创业走不通,那就先找一份勉强能跟非遗沾边的美术老师工作,沉淀自己,积累资金。鞠玉修和朋友合伙开了一个美术培训班,把简单的陶艺、版画非遗融入教学中。幸运的是,美术培训班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两门非遗课程。

  积累了一定经验后,鞠玉修开始将美术培训班慢慢向非遗体验馆转型,起名为“橘子艺术工作室”。2022年,她与鲸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启线上直播电商新业务。第二年,她开设了第二家店“鲸工坊”,专门展示非遗技艺,同时免费培训宝妈和残障人士等,培训200余人次,帮助10多人就业。

图片图片

图片

  今年,鞠玉修作为澜头古村非遗文创园的合伙人,在澜头古村开设了另外一家“鲸工坊”。澜头古村成了她第三次创业的地方。在非遗文创园,她与其他非遗传承人合作交流,一起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鞠玉修坚持守正创新,经常前往各地交流学习,将非遗技艺不断创新,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加贴近现代审美。盲盒小卡、装饰画、文房四宝、首饰盒、茶具……鞠玉修的非遗产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远销日韩和欧美。

图片图片

  从上海毅然辞职回乡的她,如今已拥有三家非遗工作室。尽管道路漫长,她却说:“非遗作品将中国昔日的辉煌以艺术和美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让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还要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来源:幸福钢城)

编辑: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