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西北作家韩松落的最新小说集《晚春情话》以西北大地特色的笔触,冷峻地观察、细腻地记录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
02其中,《鱼缸与霞光》获2023《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首,《我父亲的奇想之屋》获2021《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四。
03韩松落表示,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出走”又“回来”的过程,六个故事藏着每个人的一生。
04他认为,作家不一定是细腻的,但必须要有非常强的感受力,特别是对季节的感受力。
05最后,韩松落希望西北元素属于全世界,把兰州这座城市读成一本书。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在《城市》一诗中写过,我们生活过的城市“将跟随始终”。
城市与作家,往往是相互解释与相互成长、成就的过程,形成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作家韩松落也不例外,他的最新小说集《晚春情话》作为一部虚构写作,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他生活过的城市,但在字里行间还是能感知到西北的风土、轮廓与气息。
韩松落出生于新疆和田,后来定居兰州,在这座黄河流经的城市生活、写作。兰州乃至西北,成为他写作场域中“那个邮票大小的地方”。“韩松落”是笔名,“松落”两字,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对于韩松落而言,写作就像是灯下聊天,可以聚拢很多人。
《晚春情话》是韩松落继《春山夜行》之后最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独具西北大地特色的笔触,冷峻地观察、细腻地记录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晚春情话》由六个故事共同合奏一段时代曲,分别为《鱼缸与霞光》《写给雷米杨的情歌》、《孤独猎手》《雷米杨的黄金时代》《我父亲的奇想之屋》《晚春情话》。其中,《鱼缸与霞光》获2023《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首,《我父亲的奇想之屋》获2021《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四。
正如韩松落所说,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出走”又“回来”的过程,《晚春情话》中的六部中短篇小说,六个故事,藏着每个人的一生。六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围绕着“出走”“回来”展开,小说中的主人公各自出走,找寻自我、未来,最终形成完整的人生,“出走”“回来”同样也见证着韩松落的生活轨迹。“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出去然后回来的过程,我们很可能因为这样的一趟旅程便变成自己的英雄,有‘出走’有‘回来’,人生才完整。”
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春山夜行》到《晚春情话》,两部作品都与“春”字有关。他说,“西北的冬天实在是太漫长了,所以当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时,我会感觉到全身心的解放。”因此韩松落在起书名时,第一个想到的字就是“春”,甚至每次在文具店试新笔时写下的第一个字也是“春”。这是韩松落对西北春天的独特感受,这也是一个作家与一座城市双向互动的意义。城市为作家提供创作的土壤,作家通过文字赋予城市生命和灵魂。
在他的笔下西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西北人的内敛与恬淡,也见证着西北的时代故事与属于西北的温暖。“我们西北出生的人,特别是西北的创作者,一生都走在丝绸之路上,这条路是你的掌纹线路,也是你的命运线路。”韩松落说,“春有春的好,春天过去,有过去的好。”他用他的笔,写下属于自己的“西部片”。
近日,在位于兰州的读者集团晋林工作室,韩松落在接受奔流新闻记者访谈时,谈及他的城市,他的写作,他的美学。
奔流新闻:你是怎样走上创作道路的?
韩松落:我成长的年代正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文学烟尘滚滚的年代。我身边的每个人都非常喜欢阅读和写作,在日常生活中占比也非常大,因此写作就变成了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后来也自然地定了写作作为自己的终身的使命和职业。
奔流新闻:第一次创作是什么时候?能否简要说一下你的第一件作品?
韩松落:我第一次创作大概是在五岁,不是写作,而是画了四幅漫画。当时我生活在新疆南部,自然风光非常美,我就创作出了一个环境叫做“点点花”,漫画讲述两个人在“点点花”下产生矛盾,最后解决的故事。
奔流新闻:日常创作过程中灵感来自于哪里?
韩松落:当你建立起创作习惯以后,灵感会来自四面八方。有时来自他人的创作,比如读名家经典作品、看画、读诗、听音乐、看电影时都会有想法。其次更多的灵感来自于日常的生活,每天浏览的新闻,朋友那里听到的故事,甚至在路上看到的风景。我有一篇小说叫《我父亲的奇想之屋》,这篇小说的灵感产生于2016年去巴音布鲁克草原,当时我沿着栈道从山下走到山顶的观景小屋,从小屋推开门走向大平台时,那一刹那,我眼前突然呈现的是九曲十八弯,落日照长河,那个场景非常魔幻。所以我在看完风景,回去的路上突然有了灵感,可能空间里藏着另外一个空间,后来我反复琢磨,写出了《我父亲的奇想之屋》,这篇小说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荣誉。
奔流新闻:《春山夜行》和《晚春情话》两部书名里都有“春”字,是对春天情有独钟吗?
韩松落:作为西北人我是非常喜欢春天的,西北的冬天实在是太漫长了,所以当冬天过去,春天来临的时候,会感觉到全身心的解放。因此,在起书名甚至文章名字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想到“春”字。甚至在每次在文具店试新笔的时候,我每次写下来都是“春”字。这个字对于我、对于西北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所以我想用“春”反映我的文学观念和我的创作态度。
奔流新闻:作为一个作家,是否必须具备细腻的情感?
韩松落:作家不一定是细腻的,我觉得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和美学。但是作家必须要有非常强的感受力,比如说对季节的感受力,刚才我特别地提到了春天,西北人对于春天的感受力就是这种能力具体地呈现,所以我几本书的名字都会有“春”字。还有一本书叫《敦煌人间四季》,这本书特意强调了四季,就是希望能把感受力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奔流新闻:能否介绍一下《敦煌人间四季》?
韩松落:《敦煌人间四季》是我跟读者晋林工作室合作的一本手工书。何为手工书?就是把书籍当作艺术品来做。徐晋林老师的版画和我的文字合成了这本书,为了这本书我和晋林老师特意去了敦煌进行采风和采访,见到了樊锦诗老师,也体会到了敦煌的四季风物。
奔流新闻:《晚春情话》里写了很多“出走”和“逃离”,为什么主人公都要去建构另外一个世界?
韩松落:“出走”和“逃离”其实是很多人的本能,特别是年轻人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我的小说里,每一个人都赋予了“出走”的过程,但是我也会写“回来”,对于创作者来说,“出走”和“回来”更重要。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告诉我们在史诗文学创作里,我们反复写的都是同一个故事,都是英雄在某一天因为某个原因离开了故乡,去海上或大陆探险,最后荣归故里,这个故事叫做英雄的旅程。这样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们未必是一个世界的英雄,但是我们会因为一趟旅程变成自己的英雄。我很小的时候跟随家人从新疆来到甘肃,后来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离开过甘肃,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回来。前段时间我舅舅突然“没头没脑”对我说,“你的姥爷一生出走过很多次,去了天水、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然后又去了新疆,沿着塔克拉玛干的周边走了一圈,他这一生都走在丝绸之路上。”我那天突然意识到我们西北出生的人,特别是西北的创作者,其实一生都走在这条路上,走在丝绸之路上,这条路是你的掌纹线路,也是你的命运线路。
奔流新闻:西北的创作者总是用敦煌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
韩松落:那是因为每个人面对敦煌时,都会感受到本能的和由内而外的震撼。面对这种震撼,创作者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写下来,画下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特别是西北人,每当我们想到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有这样的一个宝库,那种幸福感更是加倍的。所以我曾经有个比喻,我觉得是敦煌是一堆篝火,这堆篝火可能是在2000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被点燃,此后所有的人都在不停地往其中添加柴火,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用写作、用画画、用舞蹈、用音乐等等,这种为篝火添砖加瓦方式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
奔流新闻:你身上的西北特质是什么?
韩松落:西北特殊的地理、人文造就了西北人内敛、恬淡的性格。我跟很多西北人一样,我非常喜欢这种恬淡。
奔流新闻:你觉得作家需要有标签的吗?比如说是西北这样的地域标签?
韩松落:其实出于传播的需求,最好是有一个标签和人设。但是,我反而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标签,我希望我是兰州作家、甘肃作家、西北作家。但与此同时,我更希望我是中国作家、世界作家,或者是东方作家,不仅仅限于兰州、甘肃或者是西北。在我的写作中,我也努力呈现这样的追求,西北在我笔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元素,但我又希望西北元素它就属于全世界。
奔流新闻:觉得兰州带给了你什么?
韩松落:兰州对我来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存在。它把我变成了一个兰州人,也把我写的小说和散文变成了兰州人写的散文和小说。所以我在写作想寻找一个地理的落脚点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西北,特别是兰州。我的两本小说集基本都是兰州方言,我用了一种比较淡化的方式创作,让我的小说更落地、更接地气、也更有生活气息。
奔流新闻:在你看来兰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韩松落:经常有人说来到兰州不知道该去哪里,也有很多人说“兰州只是一个过路的地方,只能停留一夜”,但是我觉得兰州可去的地方太多了。有一位网友叫“和菜头”,他有一个言论叫“方圆3公里”,他说我们要具备在方圆3公里范围内发现美、发现生活、发现有趣的事物的能力。特别希望外地来的朋友也能够跟随我们一起去看到这些有意思的趣味点,尤其是黄河边是会随着四季不停变化。所以兰州其实是一个可以停留很久的地方,不光不只是一晚上。甚至可以在每个季节都停留一下来感受西北的一下方圆3公里、30公里甚至300公里的美。
奔流新闻:你经常行走,也一直阅读创作,你如何看待城市与书之间的关系?
韩松落:整个城市就是一本书,我们经常会把书仅仅当作书,会以为阅读仅仅是读书,其实不是这样的。读书是读书,读电影也是读书,听音乐也是读书,甚至去细细地领会一个城市的细节、美、生活,同样也是一种阅读,甚至是更高效更深沉的阅读。我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读一下兰州这座城市,把兰州这座城市读成一本书。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马昭君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赵梓伊 师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