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科技企业融资难”、“农业保险”……这届年轻人,他们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最为前沿的话题,通过严谨踏实的调研,直击社会痛点难点,并就相关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金融是国之重器。“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2023年10月,上级工作会议首提,金融系统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今年3月,“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工作报告。
当前,金融“五篇大文章”已布局一周年。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当年轻人遇上“五篇大文章”,他们将如何作答?2024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于7月19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指引,设置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课题方向。
于是一群在象牙塔中的“励志青年”,用属于他们的眼界努力触摸社会的脉搏。通过2024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他们走进乡村、走进工厂、走进职场。
“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科技企业融资难”、“农业保险”……他们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最为前沿的话题,通过严谨踏实的调研,直击社会痛点难点。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止步于体验、发现和记录,而是针对相关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其中,来自北京大学的许文虎调研队伍关注“时间银行”话题,其提出的前沿观点甚至引起评审之间的热烈讨论。而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高近宇团队就智慧养老方面,结合老人群体的年龄、健康、经济等因素,设计出包括门急诊医疗保险金、智能设备使用及紧急救援服务保险金在内的多套保险方案……
“从一个小的案例生成逻辑,放大到全社会,放大到整个中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2024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全国成果汇报会”点评中,肯定了年轻人的敏锐和细心:“很欣赏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做的调研和构建对现在社会的痛点问题提出了建议。”
据介绍,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励志计划”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中国平安于2003年8月发起的公益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连续举办21年,累计奖励 6000余名优秀学子,发放奖金2100余万元。
当前,国家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正迎来一段新的征程,而青年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深刻影响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就像一场“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热带雨林中轻轻扇动翅膀,一些洋流正在改变它的方向。当“励志青年”们找到新的坐标,时代的改变也将扑面而来。
直击社会现实痛点
“原来土地是可以具象化的。”
“原来还有这么多问题没有被看见。”
“太不容易了,有时候看见阿姨那双眼睛总是会触动,不忍心问下去。”
这是2024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创意视频中的台词,取材自大学生实地调研的经历。他们经实地农业调研发现: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存在差异,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宣传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户对保险产品的理解不深入。
他们观察到,农户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如保险种类单一、保费负担重、赔付流程复杂等。农业保险数字化和科技化改革需要地方、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
他们关注到的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普惠金融,是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农业保险作为现代金融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农业风险保障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手段之一。
近期,农险领域政策频频。今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今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在此次金融“五篇大文章”调研中,华南师范大学的杨静珍队伍立足大湾区,将目光投向了农民工的养老问题。他们表示,通过对农民工养老问题展开的调研,感受到的不仅是农民工对养老的担忧,更是作为社会一员的无助与呼声。
“这种共情使得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深刻意识到,作为研究者,肩负着推动社会变化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数据和事实推动政策改进。”杨静珍如是说。
从2011年7月开始施行的《社会保险法》要求,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城镇职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但是根据2012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信息,2012年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6亿人,截至2012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543万人,仅占全部农民工的17.3%,这一比例低于缴纳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例。
从当前中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来看,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在于:首先,农民工进城务工,本应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因其流动性高、职业不稳定等原因,其多数没有缴纳社保的依托单位;其次,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是由雇主主导,目前主要覆盖的是大企业和国企职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农民工可以自主参加,但是该制度目前主要对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群体有一定吸引力,而农民工绝大部分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图片:华南师范大学的杨静珍队伍在街头进行访谈)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高近宇,则把目光投向了城市里的老人,她首先想到的课题就是“智慧养老”。社区养老是主流的养老方式之一。在宁波和深圳的高端养老社区里,高近宇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优雅变老”的银发生活,那些具体而细致的关怀,给高近宇的“智慧养老”探索带来了启发。
高端养老社区显然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其中某些产品和服务,却有机会通过普适化“改造”,惠及更多的老人。在高近宇看来,为了实现“老有所依”,养老服务必须具有普惠性。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适配大众的养老保障需求呢?高近宇决定走到老人身边去寻找答案,她清楚还有一群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游离于公众的视线之外。然而,当敲开老人的家门,她却看到一种残酷而无奈的晚年生活,她清晰地意识到,“智慧养老不是冰冷科技的堆砌,而是以科技智慧赋能养老,用藏在温情之下的智慧让老人安享颐年。”
金融“添翼赋能”
穿过夏末走至深冬,从“出校门”到“见世面”,再到满载而归。
“励志计划”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直观看到金融力量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难能可贵的是,“励志青年”在旷野里调研后,他们没有止步于体验、发现和记录,而是针对相关社会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正所谓“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面对衰老这道无解的命题,高近宇团队开始研究起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方案。结合老人群体的年龄、健康、经济等因素,其团队设计出包括门急诊医疗保险金、智能设备使用及紧急救援服务保险金在内的多套保险方案。
他们就“智慧养老”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当前社会亟需。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养老产业正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成为银发经济的“黄金”领域。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为3.50万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增至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42%。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到6.8万亿元。
近年来,鼓励社区互助的时间银行正成为地方推广的养老模式之一,时间银行正是北京大学许文虎调研队伍关注的焦点问题,其提出时间银行是否有可能在未来实现跨地区兑付,甚至达到全国“通存通兑”的建议。
“时间银行”属于舶来品,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0个“时间银行”组织,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上世纪90年代,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传入中国,由点及面推广开来。
在科技与金融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来自北京印刷学院的任静静团队调研主题为科技金融方向,课题是《破解微胶囊科技企业融资困境:金融创新策略与服务模式探究》。经过数月努力,他们不仅清晰地了解这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境,如技术复杂导致投资者信任缺失、市场需求不明带来的风险增加、传统金融机构评估标准不适配等问题,更从理论层面剖析了其根源。
同时在实践层面,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包括探索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改进金融服务模式、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完善的政策建议等,力求为微胶囊材料科技企业在融资之路上点亮希望之光,也为金融助力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参考。
这些“励志青年”基于严谨、踏实的调研,提出的切实可行建议数不胜数。
他们的每一场调研,都仿佛显微镜下的一块社会“切片”,让我们看到一股新生、优质的力量正在融入社会,他们用虽稚嫩年轻、但充满活力的调研,直击社会痛点、难点,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改善,正在共建一个更加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中国。
“励志计划培养了一批具有非常强的调研能力的人,这个价值比这几份报告的价值还要大。”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
“很欣赏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从一个小的案例生成逻辑放大到全社会,放大到整个中国。做的调研和构建也都对现在社会的痛点问题提出了建议,我想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感谢他们。”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
“金融学子们要树立政治思维,站稳人民立场,胸怀国之大者,保持专业追求,厚植道德情操。建设金融强国既需要众多专家学者进行理论创新,也需要像中国平安这样的公司为经济增长发挥作用,更需要广大青年学子运用专业特长,踏实躬身实践。我们将继续携手中国平安,激发更多青年学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党委书记梅峰
“大学生们思维最活跃,眼光最敏锐,在这次活动中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得到了很好的成果。在各位专家学者的专业评价和细心的指导下,无论结果如何,相信也是同学们人生经历一段特别的呈现。”
——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