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八堡城堡:民间也修城壕与瓮城

图片

八堡城堡

八堡城堡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当时为了抵御沿海倭寇的侵扰,周边的几个小村庄联合修筑了城堡并迁入居住。由于城中居住了彭、黄、蔡、游、马、丁、陈、林8个姓氏的家族,故此得名“八堡”。

“相土服水”是城市选址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八堡城堡身处一个群山围绕的盆地,这种地形当地称之为“洋”。自高空俯视,盆地的形状像是一只朝西飞翔的凤凰,故名“飞凤落洋”。八堡城堡正位于凤凰的心脏位置,城堡东西两面有河水夹流,在南面汇合,符合“负阴抱阳”的传统风水观念,加之周边田野开阔,可谓占尽地利之宜。由此可见,八堡城堡从选址开始就被赋予了精心的规划。

从布局形制上看,八堡城堡的平面是一个颇为规整的方形,边长约150米。城堡坐东北朝西南,中轴线北偏东约32度。城内路网呈“曰”字形,其中上街、中街、下街3条东西向、笔直的道路,将城内近乎均匀地划分为自北向南4个功能各不相同的区域。

位于最北端的是居民区,这里的建筑都是规模较大的两进式合院,大门前立有一对拴马石桩,有的门额上还挂着“选魁”字样的匾额。规模最大的是陈氏民居,位于该区域中间,而且朝向特殊,为北偏东40度,和城内其他明清建筑都与城堡朝向一致迥然不同。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曾出过一位陕西布政使,姓陈名宗彦。这些特点显示了这一区域居住者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对当时城堡内部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发挥主导作用。在中街两侧区域的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为商住一体、前店后宅的样式。下街南侧区域为菜地,早年无人居住,用于耕作。由此可以看到构成传统城市的3个要素:统治机构、商业和手工业区、居民区在八堡城堡内都有相应的体现,而且功能分区也很有条理。

古语有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反映了防御是城墙的基本功能。作为抵御倭寇而兴建的城堡,防御性自然是重中之重。八堡城堡的城墙全长达622米,高度为4.5米,采用夯土筑造,外包乱毛石的建造工艺。城墙剖面呈梯形,底部最厚达6米以上,顶端也有3米至4米厚。包墙的毛石采用干砌的做法,能够依靠石材本身的棱角和重力咬合,令城墙在数百年岁月中保持比较稳定坚固的状态。

东面城墙有一个城门,宽2米,高2.5米,门楣上刻有“东门,(清)同治四年(1865年)岁次乙丑年重修”字样。西面城墙和瓮城各有一个城门,宽1.6米,高2.5米。3道城门都是平梁门的形制,即方形门洞。与城墙所用的乱毛石不同,砌造城门的石块各边都经过加工打磨,线条较为平直,但石块大小不一,相互间犬牙交错,咬合紧密。

东、西门内甬道也藏有玄机,平面上看呈“凸”字形,即从入口到中段较窄,中段之后则变宽。此举应是为了在大门后设置第二道闸门。此外,在东、西门城内一侧的两边还各有两条台阶通往城墙顶上的跑马道。

除了高大的城墙、坚固的城门,以及跑马道等在其他城堡也很常见的防御设施外,八堡城堡还拥有两个特殊的“法宝”:其一是城壕。在八堡城堡外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约3米、深约2米的城壕,引河水灌入,环绕全城,至今壕内仍流水不断。其二是瓮城。在西城门外口加筑一个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平面为圆形,口小底大,形似倒扣的陶瓮。

通常这两个防御设施只在官方修建的城池或要塞可见,例如同是位于霞浦县的大金所城,但作为民间修建的村堡具备城壕和瓮城,八堡城堡在闽东沿海诸多城堡中应当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反映城堡设计者对于防御的重视,也再次印证了设计者深谙建城之道,并非一般工匠可比。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