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青岛自贸片区探索形成32项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

12月23日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4年青岛自贸片区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情况新闻发布会,青岛自贸片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黄岛区政府党组成员隋斌介绍,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今年形成不少于30项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的目标要求,今年以来,青岛自贸片区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探索形成32项高质量创新成果,其中,2项获评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图片

开展企业自有罐式集装箱通关模式改革,每票节省报关费用约200元

海关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企业自有罐式集装箱通关手续繁琐、周期长等问题,开展企业自有罐式集装箱通关模式改革,变通关申报为舱单物流监管,变事中监管为事前承诺,变单独验放为自动放行,进一步提升货物通关效率,每票节省报关费用约200元,每年节省保证金占用4000余万元。

边检部门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国际航行船舶对靠泊申报、船员登陆等手续快捷办理的需求,创新“常船舶”便利化监管模式,制定“信得过”船舶评定标准,手续办理由“每次查验”转变为“一次办好,再来简办”,船舶监管由“每次登临”转变为“动态评估,灵活监管”,船员换班由“单点检查”转变为“两点同步,抵前查验”,单航次节约手续办理1-3小时,节约靠泊费、代理费等几万至几十万不等。

海关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燃料油进口法定检验和涉税化验部分事项重复、通关时间长等痛点,在全国率先实施进口燃料油“一站式化验”,将法定检验和涉税化验合一,变“两次取样”为“一次取样”,“两套指标”为“一套指标”,“两次检验”为“一次检验”,每批次节约近15天,减少企业综合费用约50万元。

海关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转关货物申报等待时间长等痛点,实施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将转关单审核与理货报告、境内运输工具解绑,实现转关单提前申报,每标箱节约物流成本约100元,口岸作业时间压缩60%以上。

海关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鲁豫间跨关区出口货物需在港口堆存、等待验放等痛点,协同开展鲁豫联动跨关区通关改革,通过建立跨关区协同工作机制、创新启运地货物监管流程、重塑出境地综合物流体系,将青岛港口集货、配载等码头前沿功能延伸至郑州内陆港,出口货物每标箱节省约400元,境内运输成本下降近20%。

海关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跨境电商进口企业税款支付不便捷、保证金资金占用大等堵点,创新试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电子支付、关税保证保险担保备案等模式,打破跨境电商企业原有缴税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跨境电商税款在线查询、在线支付和自动核注,缴税由7-8小时压缩至不到1分钟,货物通关凭保单“先放行后缴税”。

海关、税务部门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进口税款退还业务手续繁琐、耗时过长等问题,探索“数据联动”进口退税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海关与税务部门电子数据自动对碰、实时反馈,增值税抵扣信息查询时长由一个月缩减至10秒内,退税时间从33.9天降至7天以内。

青岛自贸片区联合外汇等部门,针对离岸贸易普遍存在的真实性核验难,全面构建“政府政策引导+外管精准辅导+银行深度服务+平台全景验真”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服务模式,明确贸易业态培育发展标准和规范,构建与外管双向合作的业态培育机制,利用数字化验真平台开展贸易真实性风险研判,带动新型离岸贸易业务量占全省80%以上。

青岛自贸片区在海关、税务、外管等部门支持下,针对当前易货贸易业务流程不畅、配套不足等难题,构建新型易货贸易生态体系,在仓单制定、出口退税、风险防控等各环节开展探索,制定易货贸易政策标准,搭建易货贸易服务平台,规范易货贸易业务流程,全面打通各业务环节。

青岛自贸片区针对原瓶进口葡萄酒在进货、销售、出区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存在周期长、路径单一等问题,创新打造原瓶进口葡萄酒综合服务模式,打造原瓶进口葡萄酒综合服务平台,开展“进、销、运、融”全流程创新,物流成本压缩50%,建成北方最大的进口葡萄酒集散分拨中心、全国首个特殊监管区内电商分拨中心。

创新打造集交易、融资、风险管理于一体的港口电子仓单质押融资模式

市行政审批服务部门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企业办理各类变更业务申报难度大、时间花费长、申报材料退件率高等问题,在全国首创企业登记“智能表单”模式,通过重构文书申报模式、业务申报流程、业务审核逻辑、合规审查环节等登记业务全链条,实现企业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业务流程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单件业务审核时限压缩75%以上。

青岛自贸片区针对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实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免申即领”,将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内部数据共享,取消建设单位申请环节,实行“免申即领”的方式快速完成《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可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

山东港口集团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口岸贸易融资缺乏可靠应用场景、可信资产不足等问题,创新打造集交易、融资、风险管理于一体的港口电子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制定标准化电子仓单,实现货物有效管理,打造仓单线上交易体系,实现仓单质押融资,并打通数据司法存证流程,保障业务安全可靠,融资周期从2-3天降低至4小时,融资300笔、融资额超89亿元。

青岛自贸片区联合税务部门,针对企业大额增值税发票额度调整审核周期长的痛点,创新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诚信纳税用票“先调后核”模式,对高信用纳税人申请月度发票额度调整,实施先予线上调整再事后线下实地核查,较好地解决了纳税人发票调额需求,发票额度调整由原来的8个工作日缩减至约0.5个工作日。

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办理便利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试点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服务模式,通过重塑优质企业认定流程、建立跨省联动互认机制、创新业务全程网办等方式,将更多优质外贸企业纳入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政策范畴,并实现优质企业鲁冀互认。

行政审批服务部门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企业经营项目登记和公示特色化、个性化不足等限制,开展企业特色经营项目自主标识改革,首创“自画像式”准入准营新机制,5000余家企业自主标识和公示特色经营项目,其中40%为“四新经济”。

青岛自贸片区针对企业易出现的许可证到期忘记续证带来不便捷的问题,探索涉企许可“无感续证”,实现对企业续办证照需求的精准预判、即时感知、信息定向推送、智能办理,变“被动”续证为“主动”续证。

市场监管、行政审批服务部门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因无法变更股权而导致的清算障碍,创新试点吊销企业股权变更登记模式,通过股权变更实现清产核资,完成注销登记,填补了吊销企业无法进行股权变更登记的制度空白。

口岸管理部门、海关、港口等联合青岛自贸片区,针对外贸企业用惠享惠不充分、诉求解决不及时等问题,实施口岸政策精准滴灌,创新打造“关企面对面”助企纾困服务,推动口岸政策诉求直达快办,通过跨境贸易便利化直通车,为150余家重点企业解决具体问题。

青岛自贸片区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创新商业秘密多维度保护模式,明确商业秘密保护具体规范,实施标准化促进、国际化对标、立体化防护,培育150余家企业自主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机构,获评首批省市县三级共建商业秘密保护基地。

全国首创银税互动绿色融资模式,授信审批时间压缩至15分钟

青岛自贸片区为帮助出口企业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冲击,在全国率先开展“碳足迹”评价模型研究,通过制定碳足迹评价通则、编制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创立特定行业主要排放因子数据库等创新举措,探索橡胶轮胎、智能家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提前做好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衔接。

税务部门联合青岛自贸片区,针对绿色项目普遍面临的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报慢、融资渠道少等融资难题,全国首创银税互动绿色融资模式,通过创建绿色信贷审批通道,深化纳税信用与企业征信互通互认,授信审批时间由3-4周压缩至15分钟,发放绿色贷款近108亿元。

生态环境部门联合青岛自贸片区,为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衔接、简化入园建设项目环评,在全省率先开展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创新实施环评降级、告知承诺、打捆审批、环评豁免、调整总量指标前置等改革举措,项目环评审批时限由60天缩短至30天,编制费用平均降低约6万元。

海事法院联合青岛自贸片区,针对海事纠纷中海员被遗弃、得不到遣返和司法救助等国际性难题,在全国率先创新海员司法救助机制,通过建立海员司法主动救助机制,创建资金池良性运转机制以及资金池专项救助机制,有效降低海员维权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解决海员遣返国际难题。

行政审批服务、交通运输、海事等部门会同青岛自贸片区,针对航运企业设立运营涉及的审批事项办理地点分散、审批链条长等难点,创新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服务模式,将涉及企业开办、船舶登记、水路运输等多个审批系统入口集中整合,打通不同专网系统间数据壁垒,实现航运企业全流程筹办平均缩减30天以上,每年可为全市规模水路运输企业节约成本1500万元以上。

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认真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探索形成更多高效能制度创新成果。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