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 从盘江之源北上,便来到嵩明县。牛栏江从嵩明县流过,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汇入滇池,是滇池重要的水源补给,也是嵩明县41万人的母亲河,而牛栏江涵养区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
牛栏江畔,嵩明县杨林经开区内工业产业蓬勃发展。嵩明县将园区建设、园区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成为全县重要的产业支柱。一边是牛栏江涵养区,一边是经济建设,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嵩明县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日,记者走进杨林经开区,探访嵩明县如何按照牛栏江涵养区环境保护要求,用好“绿颜料”,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添成色”。
减排降碳 探索“零碳排放”
走进位于杨林经开区的云南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伊利”),一块块光伏板映入眼帘,厂区的空地、屋顶等区域都铺设着光伏板,成为厂区的一道风景线。
2021年,云南伊利启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于202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装机容量3兆瓦,每天可提供1万多度电,满足企业三分之一的用电量。“光伏发电项目的建成,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约26万元的电费,减碳量3000多吨。”云南伊利设备部能源主管王文光说。
这是云南伊利“零碳”计划的一角。走在厂区,处处藏着绿色减碳的细节。
在厂区内,一套巨大的桶状设备吸引眼球。这是云南伊利今年开发的水源热泵项目,车间释放的低位热量可通过设备实现回收再利用。而过去,生产环节所需的热能主要通过天然气锅炉产生,其间释放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对环境造成影响。该设备建成运行后,每年可削减天然气24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量约500吨。下一步,云南伊利还将研发使用电锅炉替代天然气锅炉,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通过多种措施持续发力,云南伊利的能耗明显下降。相较2021年同期,工厂综合能耗由3652吨标煤下降至2542吨标煤,降幅30%;碳排放量由6369吨下降至4389吨,降幅31%;自来水取用量由50.9万吨下降至29.6万吨,降幅41.8%。此外,云南伊利积极参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达成100%绿电利用,实现电力消耗部分零碳排放。
在杨林经开区,千余家企业均向绿色低碳的模式转型。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嵩明分局(以下简称“嵩明分局”)对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帮扶,目前,杨林经开区已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约82千米,中水管网约103千米,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90.90%。督促辖区相关企业规范处置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100%。截至目前,园区内有204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安全生产发展中“三同时”执行率达100%;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产值占比为40.36%,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集群产值占比为25.7%。杨林经开区《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2+N低碳园区》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获选名单,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入选的案例。
环保服务 助推绿色发展
走进云南璞凌包装印务有限公司,生产线正有序运行中。今年7月,企业实现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让企业以最快速度完成审批手续,投入运营。这也是昆明市第一个实现“两证联办”的项目。
“一套资料同步审批,给我们节省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落地嵩明过程中,嵩明分局坚持靠前服务,充分介入项目前期招商引资过程,在项目考察、落地审批等阶段,主动对项目选址、生产工艺、环境风险等开展可行性分析,形成权威意见供企业参考,让企业安心落户。
嵩明分局监督管理科科长熊今春介绍,将该项审批由串联变并联后,企业正式提交材料后7天就能办结。今年,嵩明分局围绕打造“轻嵩办”服务品牌,配合推出“企业安静期”,以“互联网+监管”系统开展非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为企业提供生态环保服务40余次。推进行政审批“微改革”,使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同步办理,做到“一次受理、一并审查、一次办结”。今年以来,办理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二合一”审批事项4项,累计完成52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新开工项目行政审批服务到位率达100%,项目平均办结时限为3个工作日;同步核发排污许可证40余件。
以推动经济社会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发展战略,嵩明县正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工业等主导产业,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宇虹
责编:谢春梅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