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义乌:十二年常住人口增加超五成,这个小县有何魔力?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葛熔金

“何为义乌”?

2005年10月,我第一次到义乌采访,主题是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开幕、国际商贸城二期建成开业。此时的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名声在外,被誉为“盛产老板”的黄金之地。但来到义乌我多少有些失望,城市破破烂烂,核心城区到处都是用彩钢瓦搭建的两三层楼民居,只有市场是新的。

带着疑惑,十九年间我上百次到义乌采访,见证着这里发生的改变:从国际商贸城二期到五期投入使用,再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第六代市场;破烂的民居楼被高档的现代化小区取代,城中的道路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在贸易当中,老板娘录一段中文视频,能迅速变成几十种语言对外传播……

图片

义乌城景。义乌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发展背后,是越来越多人的涌入。2005年义乌常住人口不足百万,2010年上升到了120多万,截至2023年底这个数字超过了190万,其中户籍人口不到一半。“出六进四”是义乌人遵循的一条商业准则,在市场面前永远将大部分利益让渡,才能吸引更多客商的前往,因为他们深知“客商是条龙,不来要受穷”的道理。

从内贸到外贸,从线下到线上,再到“买卖全球”,义乌让来这里的人凭借智慧和勤奋,得到相应的收获。与之对应的是“老板”也在不断增加,今年12月义乌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15万户,成为中国市场经营主体最多的县域。

在与义乌这座城市频繁接触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什么魔力让世界各地的人向义乌蜂拥而至。或许从我经常采访的三位新老义乌人的故事中,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很卷”的庄爱萍

图片

庄爱萍正在整理店里的毛绒玩具。潮新闻记者 葛熔金 摄

在义乌,老板娘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也是一个很卷的职业,学英语、直播带货、用AI转化多国语言介绍产品……想要做好义乌老板娘,一辈子都要像高考生一样去拼。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小不点玩具店的老板娘庄爱萍,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员。

28年前,庄爱萍与家人从浙江台州温岭老家来义乌经商,从内贸到外贸、从实体到互联网,经历了经济周期、贸易方式转变,她的店铺依然活得很好。她一直经营毛绒玩具,产品跟着市场喜好在变,内外贸比例也在变,主要销往国家也动态变化,但她说产品质量和诚信经商是一直不能变的。

疫情暴发后的这几年,工人工资、原材料和海运价格都涨,但庄爱萍没有提价,还是按照三年前的价格给客户发货。

“钱是赚不完的,等一切过去,会变得更好。部分租金和税收的减免,能省下几十万元,我都让渡给了客人。今年年初开门当天,一名南美洲的客人直接打了5万美元的订金,说没有想好要什么货,只想给我一个开门红,让我很感动。”庄爱萍说。

“庄爱萍们”能安心经营的背后,是义乌提供了更为多样的贸易方式,更为便利的贸易条件,更为公平的贸易环境。这源于长期发展过程中,义乌一直以“市场”为核心,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的携手,也是义乌发展的基石。

义乌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市场推着政府走,政府带着市场跑。”这些改革有的来自民间首创,政府对此进行规范确认;也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难题,政府与市场携手破题;还有政府预先改革规划,为市场发展破清障碍、留足空间。

“不见外”的穆罕奈德

图片

穆罕奈德和他的“贝迪”餐厅。潮新闻记者 葛熔金 摄

很多人来义乌,留了下来,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也让义乌持续繁荣,其中不乏外国人。每年来义乌经商的外国人超过60万,这之中有1.5万名常住外商,来自约旦的穆罕奈德就是当中一位。

与穆罕奈德第一次见面,是2014年6月,在他在义乌开的“花餐厅”内。前一天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点赞了穆罕奈德这个普通阿拉伯青年,扎根中国、收获爱情、实现人生梦想的故事。

穆罕奈德2002年来义乌追逐梦想、融入城市,他告诉我“花餐厅”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他向我抱怨过“儿子在学校读书太卷太累”,像极了焦虑的中国父母,事实上他两个儿子都是中国国籍。

有一天,穆罕奈德告诉我要搬新店了,名字取好了叫“贝迪”,在约旦语中是“我家”的意思。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对义乌这个家的责任感,担任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成立“奈德之家”公益机构组织身边的朋友当志愿者,他一点都“不见外”。

今年国庆假期,话题“在义乌品尝万国美食”走红网络,也让“贝迪”餐厅门口排起了长队,最夸张的时候叫号出现了四位数。从我第一次到花餐厅看到顾客是清一色阿拉伯面孔,到今年11月我在“贝迪”餐厅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在此交融。让世界各地来义乌的人和谐相处,在这里可见一斑。

“异想天开”的冯旭斌

图片

冯旭斌介绍义乌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运行线路。资料图

义乌与世界相连需要更多的通道,义乌中欧班列就是其中的一条“金丝带”。

2012年,回乡创业的义乌本地人冯旭斌“异想天开”地要运营一条国际铁路货运线路,这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难如登天。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他看到了契机,但仍然困难重重。

在开行前,冯旭斌曾在采访中向我诉苦,为了让客商尝试用该班列运货,不懂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他带着10盒名片,只身赴欧洲多个国家,特别是在华侨中寻找客户。为了打消他们的担心,他签订协议如果班列运行不畅造成货物损失“损一赔二”。

2014年11月18日,义乌发往马德里的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发车,我在现场看到冯旭斌笑得像一个孩子。4个月后,首列从马德里至义乌的返程班列,让我品尝到了来自西班牙的红酒和生吃的伊比利亚黑猪火腿。

如今,冯旭斌早已不用为货源发愁,在水运一度告急的情况下,他被追着要柜,订单排到数月后。如今义乌中欧班列开行6700余列,从回程班列的比例不足10%,到现在超过60%,义乌中欧班列有序发展显而易见。

今年5月,义乌在西班牙马德里还专门办了一场“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开行十周年成果展”。今年12月2日,冯旭斌参加了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作为代表发言。

而义乌中欧班列的十年,也是见证西班牙小伙赫苏斯·加西亚与义乌女孩杨赛君爱情的十年。十年间他们的爱情开花结果,生了可爱的孩子Ale;十年间他们依靠这条“金丝带”经营的西班牙火腿、红酒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赫苏斯·加西亚在义乌李祖村开了工作室,并取了中文名字“何树”,他自诩“切腿的西班牙老何”。今天的李祖村,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来此创富,也带着周边的村庄共富。

1920年春天,距李祖村11公里外的义乌分水塘村,年轻的陈望道一边吃着无意间蘸上墨汁的粽子,一边逐字逐句地翻译《共产党宣言》,品尝着“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百年的不懈奋斗、46年的改革开放、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前行,市场发展、社会和谐、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在义乌徐徐展开,让“甜味”四处弥漫开来。

为此,潮新闻将推出“何为义乌”专题,从改革创新、市场发展、社会治理、共同富裕、一带一路、工贸联动等六个领域讲述“义乌何为”,从而更好地理解“何为义乌”。

图片

制图:蔡李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