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爷叔坚守37年,这个报刊门市部再开一年!市民:希望留住这份墨香

纸媒式微,书报亭纷纷倒闭

走在上海的街道

往日街头巷尾中随处可见的

报刊门店已悄然消逝

在纷繁日常中回过神来

人们惊讶地发现

报刊杂志仿佛凭空消失在生活中了


虹口区的吴淞路上

仍然保留着上海最后一家报刊门市部

这家门市部藏在角落里

在隔壁庞大公寓的笼罩之下

像是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

而经营它的人,是已经65岁的姜俊

这是他与报刊打交道的第37年


图片


此前

媒体曾经报道过

这家报刊门市部

要说这里当年也是

老底子上海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0年时

知名主播印海蓉也曾来此采访


姜俊每天清晨6点开门卖报

日日做满13个小时

不曾休过一天

由于租约年底到期

报刊门市部计划于年底歇业

这股令不少读者牵挂的墨香

是否能留住呢?

近日记者重返现场……


在2024年最后这些日子里,

姜俊经常被顾客问起

同一个问题。

“姜师傅,明年还开吗?”


吴淞路529号的角落里,姜俊守着这间上海最后的报刊门市部,37年里,早六晚七,全年无休。连这里的读者都笑称自己:“六十五岁啦,拿老人卡,也算老年人了。”


年龄的增长,工作的劳累,让姜俊难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他不忍辜负读者的期待。

姜俊:希望报刊门市部继续生存下去,即使我再一次退休以后,也有人传承,也希望广大的读者能买到他所喜欢的报纸,这是我的心愿。看看啊。


图片

图片


实际上,这个报刊门市部租约年底即将到期,已经65岁的姜俊曾表示,舍不得,但也只好年底关门,他坦言自己尽职尽心在这个亭子里,“但是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亭子的。”


这个消息令不少顾客感到惋惜↓


“真的明年不做了吗?”

“如果这里没了,我们喜欢读报的人会很可惜的,实事求是地说,希望他能一直开下去。”

“其他地方门市部都没有了,书报亭也没有了,太少了,找不到,我感到可惜。”



油墨浸染37年

守护上海最后的报刊门市部




上海16个市辖区中,有500多个邮政服务营业场所,如今只有姜俊经营的这家报刊门市部留存下来。年龄的增长、单位的压力、工作的劳累,姜俊有无数个离开这里的复杂理由,但选择坚守的原因却很简单——他不愿看到人们为买到一份报纸而四处碰壁,也难以割舍这份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岗位。


图片

年轻时的姜俊


1988年,当时30岁的姜俊开始卖报,凭着对工作的认真努力,短短几年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卖报状元”,曾以每年零售报刊60万份、营业额超过11万9千元居全国报刊发行系统之首,被评为全国劳模。


图片


图片


图片

34年前,姜俊因为卖报工作突出接受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


光圈的背后总有难以言说的压力。评上全国劳模对姜俊来说“意味着再接再厉,更加爱岗敬业”,但他有时也会感到这一荣誉在无形中带来了很多压力和负担,“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承担着更多的期待”。


工作占据了姜俊绝大多数时间,陪伴家人成了奢侈的事。妻子最初并不理解姜俊这种埋头事业不顾家庭的做法,时间久了,被他的工作热情所感染,也就慢慢习惯了。“从抱怨、理解到支持,有这么一个过程”,姜俊说。如今外孙女已经上一年级了,姜俊却没有陪过她一天,家人对此表示理解,只是姜俊自己偶尔想起会觉得有些遗憾。


30多年过去,时光将报纸的黄金岁月隐于尘埃,把小姜变成了老姜,却让他对报刊和顾客有了更深的情感。


图片

姜俊为顾客打包好报纸


店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顾客进门后尚未开口,姜俊就迅速抽出几张报纸放在柜台上,顾客付完钱后互道“再会”,有时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来这里的顾客80%不要开口,我就知道他买什么报纸”,姜俊笑起来,皱纹挤作一团,却难掩自豪的神情。


图片

老顾客买完报喜欢留下聊聊天,关于报纸、关于生活


12平米的空间内,涵盖了300多种报刊杂志,报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报纸,杂志则被按照军事兵器、文艺、时尚、健康、地理、体育等类别陈列在四周的书架上,供顾客挑选。漫长岁月的朝夕相处使姜俊对它们了熟于心,总能快速为顾客找到想要的商品。

刚卖报时,姜俊每天5点取报,一天要接待3000多名读者。尽管如今读者越来越少,但姜俊仍然保持着多年来的工作习惯。37年来,姜俊没有休息过一天。


图片

不到五点,姜俊骑着电动车离家取报


不到五点,天刚蒙蒙亮,城市尚未从沉睡中苏醒,姜俊就骑着电动车出了小区。6点是门市部开始营业的时间,他要赶在那之前到各个报点取报。到了沪太路,姜俊不住地感慨,这条街曾经充满了各种报刊网点,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排起了取报的长队,如今它们都一个接一个地消失,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好像从未存在过一样。取代了曾经辉煌的报刊市场的,是一个蹲在路旁的中年妇女和摆在她身旁的几捆报纸。


图片

报纸堆满了电动车前踏板,但跟过去比已经少得多了


取报时,姜俊会为一些老人把报纸送到楼下的报箱,尽管需要为此绕些远路,但姜俊并不介意,“都是老朋友了,人家拿报不方便,我能送过去就送一下”。


图片

姜俊为不便拿报的居民提供免费的送报服务


6点,姜俊到了门市部,门外已有三三两两等待的顾客了。姜俊一边说着抱歉一边开了门,一天的正式工作也就此开始了。虽然行业不景气,但姜俊凭借多年来积攒的顾客群和广受好评的服务,仍然吸引着大量顾客。因此,门市部的工作往往是忙碌的。


没有顾客的间隙,困意向这个65岁的老人频繁袭来,姜俊用手机看相声来保持清醒。“不能打盹,要是打了一次以后就会一直打,要忍着”。忍着疲倦、忍着寂寞,姜俊仍然守护着小小的门市部。


图片

书架旁挂着的进货清单


上海有近万家咖啡馆,怎么就不能有100家报刊门市部”,姜俊面对着顾客提出了困惑已久的问题。看着身边的报亭和门市部逐一消失,姜俊感到悲哀。“他这里是最后一家了,要是他也关了,以后我们上哪去买报啊”,顾客们总是这样说,这句话也总是把姜俊的心拉到门市部而不愿离开。


图片

为顾客找报纸


2019年,姜俊正式退休,本该回家安享晚年的他始终难以下定决心关闭门市部,就这样默默地坚守,已经到了第5个年头。


有一个顾客让姜俊印象深刻。他每周来一次,每次买几十份报纸,带回去给老人看,或许是养老院,或许是社区,姜俊没多问,他觉得这是人家的隐私。“老人玩不来手机,但戴上老花镜能拿着几张报纸看一天,有的晚上不看报纸睡不着觉”,姜俊说,“老人看完报纸家里年轻人和小孩可能都会看,这样我就一下服务了三代、四代人”。


顾客们听说今年可能会关门,总是在买报时挽留,但姜俊只能笑着摆摆手,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他年纪大了,如果找不到接班人就必须关门;另一方面,单位也不愿他继续工作下去,常劝他停业回家。


图片

姜俊每天在店里吃午饭,饭菜是早上从家里带的


姜俊并不掩饰自己的收入,他说自己每月连同退休金和门市部营收能拿到一万多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果做这份工作一直亏钱,那我也坚持不下去了”,姜俊直言。


姜俊是最不希望门市部关门的人,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门店能够继续经营。但是否能如他所愿,没人知道。


姜俊说:“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旅游、打牌,有些人喜欢跳舞,还有一些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张报纸。”而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守着这些报刊和买报的人们。


图片

姜俊在算账


“我大概从30多岁就一直在他这买报了,几十年下来了,不用说话,他一张张面孔都记住的,看到面孔就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他早给你整理好了,他都记在脑子里的,不容易啊。”


“很多老顾客都会来。浦东、嘉定的都会来这买,我是三十几年的老顾客了,他总会给我留好一份我要的报纸,哪怕你三个月、四个月不过来,他也会帮你留好。我上次看到一个年纪大的顾客,住在欧阳路的,八十八岁了还骑着自行车每个星期来这买报。”


图片


记者在店里偶遇了三名从事时尚行业的女顾客,为了一站式购齐相关行业杂志,她们特意来此。“像这里,可以在一个地方把想要的报刊全部买到,上海应该是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做到了。”


图片


满载而归之余

这些新顾客也表示

希望上海能留住这股墨香


“我也不知道当这样的书报门市部没有了之后,人家想要这些报刊杂志还能上哪里去买,大家心里都会有一块地方缺失的,我觉得它是一个文化符号,多过是一个商业的店铺,希望可以有其他的渠道来把这样子的符号延续下去。”


最后的报刊门市部留住了


图片

图片


就在这几天,这间报刊门市部外,贴上了这样一张告示,续约一事似乎总算是尘埃落定。可是进进出出的顾客们哪怕看到了它,还是忍不住问上一句,为的是从姜俊嘴里亲耳听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


“姜师傅,你明年还做吗?”


图片


对此,姜俊的回答是:“明年继续为你们服务,可能再做一年,那么再后年就没法确定了,到时候再讲。”



来源:东方网综合新闻透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此前报道等

编辑:小冉、小刘

审稿:卞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