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本田日产合并,中国业务有无影响?

全文2187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本田和日产计划2025年6月签署整合最终协议,新合资公司将于2026年8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02双方合并重点针对美国市场,以解决日产在美国的业务困难,如今年上半财年利润下滑99%。

03在中国市场,本田和日产将保持各自合资公司运营的独立性,现有合资模式不变。

04由于此,双方无意改变中国业务的格局和运营方式,无论最终是否达成合并协议。

05同时,日产和本田中期寄望固态电池应用,提升研发效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本田日产的合并,更多着眼于日本本土和美国业务,而无意改变中国业务的格局和运营方式。


作者孟华
编辑丨大华
出品汽车人传媒

传言了一周的本田与日产寻求合并一案,在12月23日有了下文。

这一天上午,本田、日产、三菱三家企业社长在日本经产省和国土交通省汇报,并在下午召开了发布会。

本田和日产双方计划在2025年6月签署整合的最终协议。而已经与日产结成联盟的三菱将在2025年1月底前决定是否加入。如果一切顺利,新合资公司将于2026年8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上市。当然,在此之前,各方先要从TSE退市。

图片


上周,很多舆论也提及到,如果合并成功,日本将出现两大汽车集团联盟:一个由本田、日产、三菱组成;另一个则由丰田马自达斯巴鲁、大发、五十铃等组成。日本汽车产业,将实现“最终”并形态。

1

合并重点针对美国市场


12月23日起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本田和日产不止要谈股权互换的方案,重点将策划如何强化协同效应。这不仅是外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双方合并的最大动因。

如果合并无法让双方或者三方取得战略收益,就没有意义,即双方合并之后的总规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能否获益。

而该案的短期诱导因素,无疑是日产在美国的业务遭遇大的困难。美国在2023年才成为日产的头号市场,但今年日产在美国上半财年(2024.4.1-2024.9.30)的利润掉了99%。日产全球同期利润也掉了90.2%,只剩15亿元人民币。因此双方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一问题。

图片


双方已经谈及在对方的工厂里(大概率是在美国工厂)生产对方车型,即生产线共用。而这一点固然取决于高度的战略互信(必须在谈判完成后才有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则必须整合双方的供应链和生产组织形式,也需要进行研团队的对接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样一来,就能在股权互换的架构之下,达成更深入的融合。

双方还谈及,本田可能授权日产,在本田的插混平台上开发新产品。这有点像大众汽车和小鹏的合作。大众汽车除了购买了少量小鹏股份,还以技术咨询和授权的方式,向小鹏支付了知识产权使用费。

有这些先例,日产和本田在车型平台上的合作,流程问题不大,但日产需要时间才能针对美国市场开发出新的插混产品,扭转业务不利的局面。

2

中国业务将保持不变


对于中国市场,日产和本田都有各自的战略规划。

双方的股权合作,大概率不会对双方在中国的合资业务产生影响,也不会要求各自的中国伙伴,即东风和广汽,去参与协调合资品牌可能的合作,那样不但大大增加了多方协同的复杂度,也看不到这样做的必要性。

图片


简单说,在股权合并的框架下,各方在中美业务的演变形式,美国市场要进行密切的技术和生产合作;在中国,本田和日产仍然保持各自合资公司运营的独立性,即现有合资模式,经营框架保持不变。2016年日产收购三菱24%股份,并未促使双方改变各自的中国业务模式。

在中国,日产和本田都面临市场新能源转型的挑战。目前,本田以大动作、大投资和激烈方式跟进节奏;而日产则采取相对谨慎的方式。双方风格不大相同,出手路数也不相同。

3

中期寄望固态电池应用


中期尺度上,日产和本田都寄望在固态电池的投资上能尽快量产。

原因是所有的中国车企和供应商,在离子电池上的投资规模,已经庞大到很难在几年内放弃的程度。按照最乐观的估计,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重资产回收周期,也得在5年左右。而漫长的供应链体系,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收回投资。当然,无论固态还是离子电池,对阳极阴极和壳体技术的投资,有共通性。

图片


如果固态电池上来,日企希望弯道超车,就像中企面对跨国车企的内燃机优势,而优先推动新能源战略一样。这一愿望的实现,有赖于固态电池(不是半固态)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小规模试产、试装不出问题,才轮到大批量产。

而大规模量产的良率非常考验生产经验。宁德时代、弗迪等历经多年技术迭代,才取得了锂离子电池的超高良率(99.3%以上)。北伏(NorthVolt)的倒闭,和良率始终上不去有很大关系。

这一过程即便每一步都不出错,时间也不会短,2027-2028年算是出人意料地快。这几年很难指望。

4

中短期旨在提升研发效率


日产和本田都是现实主义者,中短期尺度上,在新能源业务上,日产和本田都通过调整研和管理架构体系来应对,即希望获取更多的研发敏捷性。

不过,本田通过新设立专门的能源研发机构来提升效率,而日产则加强和中国伙伴的新能源合作关系。2023年,日产决定与东风合作开发新型电动车,而这些新产品放在日产品牌下。双方在联合采购和零部件技术上,已经走向全面深化合作。

图片


据悉,日产正在使用东风量子架构下衍生的“S纯电平台”开发车型。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尤铮表示,日产采用了量子架构,开发周期将缩短到24个月。如果加上零部件技术上的互通,这个速度还可以继续提升,因为东风拥有相当成熟的货架供应。

日产的中国战略正在和东风更多绑定,不会转而谋求与本田在这方面的合作。

而本田2023年1月成立了只属于总部领导的“电动事业本部”。今年4月,本田又在总部下新增汽车生产总部、供应链采购总部、品质改革总部,强化推进电气化和碳中和

显然,本田在总部领导体制下,依赖自身对新能源的技术投资,深度嵌入中国供应链和市场。这两个方面当然与两个中国伙伴(广汽和东风)展开合作,但研发体系则明确属于总部。这是和日产放权给日产中国的不同之处。

图片


虽然路径不同,但两者很清楚,新能源研发效率的问题,要透过资源重构、机构改革来解决。但在业务层面,日产和本田都无意改变中国业务的格局和运营方式,无论双方能否达成最终的合并协议。

日产和本田合并是日本汽车产业本世纪以来最重量级的整合。双方更多着眼于日本本土和美国业务,双方的战略协同也更多在这两个市场展开。在其他市场是否要合作,则视新战略资产的情况而定。当然,中国例外。在谈判过程中,恐怕双方就会先确立中国业务框架不更动的原则共识。


版权声明】

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邮箱:qcr0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