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耐药性研究新突破!《细胞》子刊:北大团队揭示DNA损伤修复的关键细节

全文1229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在Cell Reports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DNA损伤修复的关键细节。

02研究团队通过碱基编辑筛选策略,筛选出了多个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氨基酸位点及基因。

03其中,STK35基因被鉴定为一个潜在的DNA修复因子,在DNA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04此外,研究还鉴定出多个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重要翻译后修饰位点,如p53的K120位点。

05本研究为DNA损伤应答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有助于加速癌症治疗中的耐药性变异研究。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来源:北京大学)


DNA损伤修复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能危害基因组完整性,并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顺铂(Cisplatin)和电离辐射(IR)等DNA损伤药物被广泛用于肿瘤治疗,但临床治疗中不断发现病人对这些治疗产生耐药性突变。


近日,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在Cell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Mapping functional elements of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through base editor screens”的研究论文。基于实验室此前开发的赖氨酸功能位点筛选策略和基因敲除策略,研究团队分别利用腺嘌呤碱基编辑器和胞嘧啶碱基编辑器,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赖氨酸位点或基因进行靶向编辑,实现赖氨酸位点突变或敲除基因。


团队在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系(RPE1)中进行筛选,并结合两种DNA损伤药物处理,最终筛选出多个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氨基酸位点及基因


图片


在Cisplatin筛选结果中,负向排名前十的基因大多为已知FA修复通路的关键因子(如FANCM、FANCA、FANCG等)。研究发现其中STK35基因从未被发现与DNA损伤应答相关。文献显示,其家族成员STK19和STK11分别参与TC-NER途径和UVB诱导损伤修复。后续实验证实,STK35是一个潜在的DNA修复因子,在DNA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片

筛选流程和结果(图片来源:原始论文[1])


2019年,C17orf53被鉴定为DNA链间交联(ICL)修复的关键因子。在本研究中,筛选结果表明C17orf53的K494位点是其在DNA损伤修复中的关键氨基酸位点。K494的突变破坏了C17orf53与其上游因子RPA的相互作用,导致严重的ICL修复缺陷、G2/M细胞周期停滞以及对顺铂治疗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此外,研究还鉴定出多个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重要翻译后修饰位点,例如p53的K120是调控其凋亡功能的重要乙酰化位点,该位点突变可导致细胞对DNA损伤药物的高度耐受。


总结来说,本研究通过多种碱基编辑筛选策略,系统性地绘制了影响DNA损伤应答的功能性赖氨酸位点及相关基因图谱,为DNA损伤应答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也有助于加速癌症治疗中的耐药性变异研究


图片

研究示意图(图片来源:原始论文[1])


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为魏文胜课题组的潘倩博士(已毕业)与博士研究生张芷瑄。博士研究生熊杨芳、博士后宝颖、博士研究生陈天欣和许萍博士(已毕业)等人亦作出了重大贡献。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及昌平实验室的资助。


原始论文:
[1] Mapping functional elements of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through base editor screens. Cell Reports (2024). DOI: 10.1016/j.celrep.2024.115047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