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数字民政”跑出“加速度”

眼下,只需短短几分钟,便能精准生成低收入人口的核对结果,困难群众得以迅速被纳入救助体系,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民生愿景,民生服务和保障的精细化、便利化水平由此实现质的飞跃,而这仅仅是内蒙古数字赋能民政事业宏伟画卷中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中心与自治区民政厅联合推动民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以智能提升和融合创新为引擎,创新构建“1个数据资源中心+2大支撑平台+4大应用平台+多渠道服务”(以下简称“1+2+4+N”)的一体化数字民政平台,统筹资源、一体谋划、积极推进“数字民政”建设,推动民政工作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数字民政”以社会救助、社会事务、养老服务为主线,多角度全方位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让数据整合更深入,社会救助更精准,民政服务更有温度,人民群众更美好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

乘民政信息化东风,助幸福养老浪潮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养老深度融合,构建起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标准化样板的服务体系,颁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条例》,开通“96111”养老服务热线,由专业的话务员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信息查询、生活照料服务、老年健康护理及精神慰藉、养老政策咨询等专业解答。全力打造自治区、盟市、旗县区、街道、社区五级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居家、社区、机构等全业态养老服务实行网络化管理,有效整合养老服务需求方、供给方、监督方,实现政务、服务、监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包头市将幸福养老服务网络延伸至10个旗县区,关联养老服务企业1800余家,将养老服务延伸至家庭,为2000余户高龄老人接入智能物联养老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电话医生、视频问诊、健康监测等内容,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服务。

“幸福养老”是在数字民政整体框架下,对“全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进行的升级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总体标准,汇聚民政全业务数据,打通民政系统内外部之间的数据壁垒,形成“民政大数据中心”,并通过“数据资源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养老服务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信息跨层级互联互通,以信息化赋能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实现自治区民政各业务系统的一体化。

然而,实现民政各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并非易事。

自治区大数据中心率先在全信创环境下展开全面适配行动。通过精心雕琢与反复锤炼,成功攻克了众多技术难关,提升了民政系统的自主可控水平。同时,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外网在民政领域的深度覆盖与广泛应用,成功构建起更为安全、高效、便捷的网络架构,确保民政数据与业务的稳定运行。

为了更好地跨域融合,实现民政信息化新飞跃。大数据中心首创性地构建了“技术生态、业务与服务、业务与监管、业务与资金、业务与统计、业务与数据、业务与决策”七大体系,整合15项养老事项一网通办,全区无差别办理,老人足不出户尽享便捷服务。并借助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服务监管一体化,规范养老服务行为,守护老人幸福晚年。

扬起社会大救助风帆,撬动民政事业新发展

如何在茫茫人海中精准定位困难群众,实现高效救助?内蒙古民政厅以“大数据”为笔,书写出全新的答案。

数字民政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以蒙速办、内蒙古救助通作为公共服务入口,通过电子救助卡、电子授权书、幸福清单、救助资格认证、社会救助申请和办理进度跟踪,以及服务热线、政策查询等功能,让社会救助政策实现 “一键即达”,困难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完成社会救助申请和办理进度的实时跟踪,同时还能通过服务热线与政策查询,清晰了解自身权益与相关政策信息,真正做到心中有底、求助有门。

据统计,全区低保、特困对象通过公共服务入口注册人数已达 156.1 万人,注册率高达 92%,电子授权人数 149.9 万,替代率为 83%,更有数千名困难群众通过“内蒙古救助通”申请社会救助,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重燃生活希望的生动写照,也是内蒙古民政数字化转型的有力印证。

“数字民政”的魅力不仅在于救助申请的便捷化,更体现在跨部门数据共享带来的精准与高效。通过对接20个横向部门的33项政务数据,一系列智能应用场景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从救助前的信息校验到事后的精准核对,全方位推动救助业务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大步迈进。四十多个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模型如同敏锐的“鹰眼”,累计预警1.4万余人次,基层结合“大数据+铁脚板”,将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及时纳入救助保障、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清退保障范围,大大提升了救助的精准性与及时性,让每一份救助资源都能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而数字民政的创新举措远不止于此,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应用场景之外,还精心打造了阳光慈善、智能监管、民政业务办理专区等一系列独具地域特色的业务场景。阳光慈善平台让爱心与善举在阳光下汇聚,每一份捐赠都清晰透明、流向明确,直达受助者手中;智能监管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群众办理民政业务全流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民政业务办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并通过预警机制有效防范了潜在的风险,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公平、公正地惠及民众;民政业务办理专区则聚焦便民服务,整合各类民政业务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让民众办理诸如社会组织登记、养老机构备案等事项时,可实现全程网上办理,一站式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些创新业务场景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共同构建起数字民政的坚实框架,为推动我区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化”一体,奏响数字化转型协奏曲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自治区“数字民政”以其独特的开放性思维与前瞻性视野,结合本土实际,深入践行一体化设计模式,按照“推动统筹管理一体化、推进数据目录一体化、强化数据资源一体化、推进共享交换一体化、推动数据服务一体化”目标,统筹规划、设计、建设数字民政项目,实现双向赋能与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推动统筹管理一体化。依托自治区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和自治区政务大数据平台,统筹推进民政数据的归集、加工、共享、开放、应用、安全、存储、归档等工作,构建完善民政大数据管理体系。

——推进数据目录一体化。编制统一民政数据资源目录,全面归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救助、婚姻登记、养老服务、残疾人福利等128项民政数据资源,形成自治区民政数据“一张清单”,理清民政数据资源底数。

——强化数据资源一体化。通过对全业务、全口径、全要素民政数据资源汇聚与治理,建成“一数一源、实时更新、安全可用”的民政数据资源中心。

——推进共享交换一体化。依托民政数据资源目录,发布婚姻、低保、特困、儿童等民政数据资源,同时获取教育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卫健委等20个外部门数据,实现数据的共享开放和互联互通。

——推动数据服务一体化。通过建设民政数据资源管理平台,统一民政部门数据共享服务“入口”和“出口”,对内提供统一基础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标准民政数据服务到自治区政务大数据平台,有效推动自治区“减证便民”“减材料办事”等政务服务改革。

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民政”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布局、周密实施,全方位、高标准地落实各项任务要求,不仅追求服务速度,更注重服务温度,让数据畅行无阻,群众安享便捷,推动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生活保驾护航。(郭松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