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 段美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作为高校,要主动面向区域、行业、产业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赋能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成效直接取决于大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应基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模式,秉承“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教育理念,形成以“多元”“四链”为主线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教育、人力、产业、创新等资源相互整合、相互促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赋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共建产业学院,打通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渠道。高校建设离不开产业学院的发展。建立产业学院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协同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产教研融合发展,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打造产业学院平台,吸引区域内一批发展潜能高的技术型企业共谋发展,积极探索“高端化、特色化、实战化”发展新模式;利用优势学科,以开放共享的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通大学生创业渠道。
强化数智赋能,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格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各行各业与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培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应对科技变革与产业升级,将数智时代的新要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数智引领,树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要将数智化思维和创新意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通过举办数字化技术技能竞赛、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竞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进而形成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赋能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平台。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深度实践机会。加强校企合作,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学校+基地+企业”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为师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机会。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提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在竞赛比拼中磨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强化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行相互支持与成果转化,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高校要积极搭建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育人平台,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持续推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