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变存量包袱为增量财富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土地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盘活存量用地,关键在“活”,重点在多举措激活土地要素,进一步搞活产业增量、提升发展质量,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一般来说,存量用地通常指已经批准为建设用地但尚未使用的土地、闲置土地以及低效用地。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部分产业园区出现土地闲置或布局散乱、用途不合理等低效利用现象。加之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去库存带动土地市场出现连锁反应。因此,通过盘活存量用地资源带动增量发展,既是贯彻节约优先战略和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然而,这项工作错综复杂,存在关涉多方利益主体、资金投入大、经营主体积极性有待提高等挑战,如何对症下药,变存量包袱为增量财富?

  加大政策支持,打通堵点卡点。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盘活存量用地的多项措施密集出台,围绕资金从哪儿来、收储价格怎么定、规划如何统筹等给出指引。例如,今年6月,相关部门针对房地产存量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开发不足、转让不畅、收回不易等问题,从鼓励企业优化开发、促进市场流通转让、支持政府收回收购三方面研究出台了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的18条措施。11月,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时隔5年宣布重启,这意味着存量用地收购资金难题得到化解,有望推进存量用地盘活加速落地。

  推广节地技术,推动空间再造。高质量发展对土地亩均效益提出更高要求,亩均效益过低的产业园区要以用地全面提质增效为立足点,创新采用优化项目设计、改造立体仓库、综合利用地下和顶上空间等节地技术,不断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此外,低效用地中无法单独利用的边角地、零星用地等也大有文章可做。如多地在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时,将周边边角地、夹心地、非居住用地一并纳入开发范围,将其改造为公共空间,既解决了地块不规则、碎片化、规模效应不足等问题,又补齐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现一举多得。

  整合资源要素,实现“腾笼换鸟”。存量用地盘出真收益、带来好效果,关键在于引入新产业、新业态,让“沉睡”资源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实现资源资产权益价值增值。一方面,各地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加强多部门协调联动,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另一方面,推动土地开发利用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利用转变,增强土地用途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对存量土地、存量建筑依法调整土地用途,更好满足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需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纪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