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为何都在建这个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也很重要

图片

图片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活动进入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的范式正迎来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

从全链条创新的视角来看,科技创新是一个由基础研究、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各环节紧密衔接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会面临三道难关:一是创新概念向原型机演进的验证“断桥”;二是原型机向产品演进的“死亡之谷”;三是产品向大规模量产演进的“达尔文之海”。与之相对应,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一般要经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其中,概念验证阶段被视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以往,我们比较多地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从国际经验来看,“最初一公里”也很重要。

“筛出”具有可行性的“概念”

所谓概念验证(POC,Proof of Concept),就是将科研人员已取得的基础研究成果或者产品迭代构想,转化为能够初步彰显其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从而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验证。简而言之,它在“想法”与“市场”之间增设了一个关键环节。经过概念验证后,科技成果将在技术、市场和产业等多个维度进行验证,评估其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为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的量产和市场化,进而实现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一方面,验证早期成果的可行性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并力图填补知识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通过筛选和淘汰缺乏商业开发潜力的概念,能够集中资源支持更多前沿科技项目的早期发展,助力其从实验室阶段顺利过渡到产业化。概念验证环节主要解决基础研究成果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最初一步”问题,是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之间的重要纽带。同时,概念验证团队能够精准把握技术前沿与市场发展机遇,并将反馈及时传递给基础研究人员,帮助其加强前瞻性布局意识,保持基础研究的创新活力。

各地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概念验证中心(POCC, Proof of Concept Center)是将“概念”转化为“成果”的关键平台,是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从职能与角色来看,概念验证中心通常依托具有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来建设,旨在为基础研究提供全方位的验证支持。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基础原理与可行性研究、原型设计与制造、性能测试以及市场潜力分析等,助力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概念验证中心”最初起源于美国。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建立全球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中心。2017年,我国首次在中央政策文件中提及概念验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强化创新创业载体的技术转移功能,为技术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技术转移活动提供服务支撑。2018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了全国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随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纷纷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苏州、武汉、西安等城市先后出台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相关的政策。与此同时,北京、深圳、杭州、宁波、合肥等地均已授牌首批概念验证中心。2024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实施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计划(POC计划),引导本市科技企业、社会资本联合科研机构建设概念验证中心,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和不确定性”。

构建全链条概念验证服务体系

基础研究成果要实现市场化目标,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意验证的平台,还为产业化注入新的动力。那么,如何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涵盖科技成果评估、遴选、转化、投融资服务及商业化开发等功能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一是政策支持,明确建设路径和标准。目前,各地关于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标准不一。要充分发挥概念验证中心的功能,应聚焦核心任务,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需求进行布局。为此,可发布专项政策,明确概念验证中心的资助管理办法、认定申请指南等,建议推行“先建设、后认定”的“申报备案制”,明确申报条件、申报通道、资助金额、考核激励标准等。不同于中试熟化平台的重资产模式,概念验证中心不需要购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中试产线,建议依托科研机构先行启动建设,建设完成并符合认定条件后,再申请认定资助,以财政资金后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例如,《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资助管理办法》就提出,对符合条件的概念验证中心采取“建设在先、认定在后、自主管理”的方式进行事后资助,并实施“择优支持、稳定支持,定期评估”。

二是市场化运作,保障全面服务和独立运行。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概念验证中心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环节就开始介入,并提供全链条、全流程的指导。这要求其具备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并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帮扶上具备较强的专业性。针对概念验证中心所依托的主体,应充分赋予其自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其不仅能够承接依托主体的概念验证项目,还能对外承接其他相关领域的项目,增强对外合作交流,从而实现概念验证中心的辐射效应和开放性,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入创新动力。

三是资金支持,设立概念验证项目的种子基金。概念验证中心的使命是弥补基础研究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对闯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进行有益探索。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德什潘德科技创新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点火资金”(5万美元/项目),以帮助其验证科研成果的商业潜力;同时,还设立了“创新资金”(2.5万美元/项目),专门支持已经验证概念和研发路径的项目。概念验证中心可借鉴这一模式,设立种子基金,支持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研发成果开展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化可行性研究,分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风险,弥补早期资金的缺口。

四是人才支持,组建多主体参与的专业团队。概念验证中心可通过双聘、兼职等方式,招募优秀的技术专家、创业企业家、产业专家、风险投资者、技术经理人等,组成专家顾问团,对概念验证项目从风险投资、技术专业和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帮助具有潜力的“概念”降低技术和市场风险。多年来,德什潘德科技创新中心让风险投资者、创业企业家、技术专家等以兼职顾问的身份,同受资助者分享经验和技能,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至2019年,该中心累计投入1700多万美元,其中近30%的项目通过成立公司实现了产业化,成功吸引8亿美元后续投资,资本放大倍数高达47倍。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值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