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白痰在肺,黏痰在脾,老痰在肾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 妲
在中医理论中,“痰”不只是呼吸道分泌物,而是一种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的病理产物,咳嗽、气喘、呕吐、中风、头晕目眩、癫狂等都与痰邪作祟有关。祛痰的关键在于找准痰的根源并予以纠正。
白痰在肺。肺主气,司呼吸,其宣发功能可将卫气、津液等布散至全身,肃降功能则使肺气下行、通调水道。肺与外界相通,风寒邪气入侵,肺首当其冲,风寒束肺导致肺气失于宣发,津液凝聚成痰。此类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咳嗽、痰色白质稀,可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风寒表证,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气喘。
针对白痰,调理应以疏散风寒、温肺化饮为主,可用中药方剂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此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组成。方中,麻黄和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和细辛温肺化饮、助肺气肃降,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半夏燥湿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能疏散风寒,使肺气恢复宣发肃降功能,津液得以正常布散,白痰自消。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寒;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峰期,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饮食宜清淡,可适当食用有辛温发散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葱白等,有助于驱散体内寒邪;保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黏痰在脾。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当脾失健运时,水湿运化失常,停滞于体内,凝聚成痰。脾胃不和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痰湿内生。因为湿性黏滞,痰又是水湿凝聚而成,所以这种痰的质地比较黏。患者常常表现为嗓子里总有黏痰,咳吐不爽,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大便黏滞、肢体困重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调理黏痰应以健脾燥湿、化痰理气为原则。二陈丸是常用方剂,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二者相伍,可增强化痰之力;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全方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使脾运得健,痰湿得化,黏痰自消。饮食上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助长痰湿。建议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仁、芡实、冬瓜等。此外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老痰在肾。肾主水,肾阳具有温煦推动作用,就像身体里的“小火炉”,能够蒸腾气化水液。肾阳不足时,水液代谢失调,水湿停滞,凝聚而成痰。这种痰形成时间较长,祛除较难,故为老痰,往往较为黏稠、难以咳出,患者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水肿等肾阳不足的症状。
对于老痰,应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为法治之。临床中,金匮肾气丸是经典方剂,方中,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和山药补肝脾、益精血;附子和桂枝温补肾阳、鼓舞肾气;茯苓、泽泻、牡丹皮在利水渗湿和通调水道的同时,还可防补药滋腻。诸药合用,使肾阳得补,水液得以正常代谢,老痰逐渐消散。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避免过度劳累和房劳过度,以免损伤肾阳;可适当食用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芝麻等,但要注意适量,以免助火生痰;可配合艾灸、泡脚等中医外治法,艾灸肾俞、命门、关元等穴位,泡脚时加入艾叶、花椒等温热之品,以温通经络、温补肾阳。
总之,中医对于痰证的认识深刻而全面,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痰液的不同性质和伴随症状,精准判断其根源,并采用相应的调理方法。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养、起居调整等多方面综合干预,纠正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消除痰邪。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以便更精准地诊断和治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