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暴印尼军警排华逼害的41名英雄青少年,现在怎样啦?

01

应约会见侨友来访


2024年12月14日~16日,厦门印尼苏北归侨联络会副会长蔡伟霖先生,应他那边侨友们的要求,以个人名义组成了一个33人团,由厦门中旅社已退休又返聘的导游、也是印尼归侨的侨二代张昕女士带队,赴广东台山海宴华侨农场及开平自立村碉楼、赤坎古镇参访。


出发前,蔡生在微信上通知我,说15日下午他们参观完赤坎古镇后,被安排在我家不远的杜澄大道那家“兴华黄鳝饭”就晚餐,并入宿我家对邻的东汇城伊士高酒店。


他说,参访团的侨友想邀我和团友们一同餐叙交流。并说,团里有多位喜欢唱印尼歌的歌友,想顺便对我給他们发去许多好听的印尼歌及其简谱,当面表示感谢并望获赐教···云云。哎,怎么如此抬举我啊?高处不胜寒呢。恭敬不如从命,先应约前往迎接会友再说。


下图左起:


厦门苏北印联会副会长蔡伟霖先生,原籍台山冲篓镇人,也算是我五邑乡亲啦!1965年9月30日印尼军人政变后,他随父母在1966年10月登上祖国派去的接侨船回国,被安置在闽西北宁化泉上华侨农场,那年他才3岁。他哥就是在那次印尼反共排华恶浪中涌现的、闻名中外的41位华侨青少年英雄之一的蔡强霖先生,下面我另段叙述。


我左边是1960年(与我同年回国)随家人从印尼棉兰回国的刘兆安先生,老家也是台山人,而且他妻子娘家还在开平市郊,也是我家东汇城近旁那个杜冈墟哩。


难为他全家,被安置到人生地不熟的福建省诏安县建华农场种橡胶,与我一样原来归农垦系统管辖。说来老外都不信,这热带作物天然橡胶树,怎能在地处北回归线以北的福建省,种植成功并获得胶乳呢?中国人想干啥都能干成!


刘生与我一样当过昼伏夜出、不怕夜鬼的钻山林割胶工。1978年底他到复办的集美侨校补习,后考上漳州闽南师院,毕业后当过中学英语教师,后来到漳州中行工作。这位仁兄虽然祖籍台山,会讲我广府五邑家乡方言母语,闽南语亦如当地原住民般流利,国语普通话更不在话下,还懂英语和印尼语,同伴们笑称他是语言学家。


其实,我们归侨由于为生活所迫浪迹天涯,有几位不是大大小小精通中外各种话语的语言“学家”呢?这是我们印尼归侨的一大特色。看来他既是我老乡,又曾是同行,咱俩有缘份啊。当然,他“出道”比我早多啦,我是命途多舛。


左4名梁明吉,原籍金门,印尼苏岛北干巴鲁回国,原来在厦门侨星实业公司厦华啤酒厂工作。前述那华侨41位英雄青少年之一的强霖兄(老家台山冲蒌),当年就从安置地的农场调到该啤酒厂当厂长,后来是侨星总公司副总。梁生就在强霖兄手下当啤酒厂的供销科科长。


我们侨友中不少人老家都在金门,都说闽台缘、两岸同胞一家亲。侨友们多多少少都有亲人在金门岛,他们起了联系台湾同胞和大陆亲人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金门岛上的淡水全靠海底管道从泉州这边山上的水库供应呢,金门也好、台湾也罢,统归祖国是迟早的事。


右起第一人就是领队的厦门中旅社退休后的经理导游张昕“小姐”。其实她已不小,已当上外婆啦。这“姑娘”非常活跃好动,第二天早上我家小坐时,一看到我还在用的父传印尼大铁床和当年上接侨船用的、印尼Kayu kapur板打造的古董行李大木箱等它乡老物件,就见物思乡,拿手机拍个不停,说是拿回去給她老母亲看一看。


也难怪,她母亲80多岁啦,在印尼尚未立国前就在人家荷兰人船上当外文打字员,精通印荷语,会玩几件乐器,却不会讲自己国语(当然回来后慢慢就懂国语啦)。


张“小姐”作为回国多年的侨二代,精通普通话和家乡母语,印尼语反而所懂不多。然而她和我们广大印尼归侨一样,对充满椰岛南洋风情和它乡民族特色的第二故乡文化和民歌音乐情有独钟。


右起第二人是她们侨联歌咏队的队长、厦门侨一代廖云清女士。看她那斯文靓丽的外貌,颇具歌舞队演员气质呢。


谁知她原本来自泉州市郊的双阳华侨农场,与侨友们一样,曾在荒山野岭沐雨栉风、垦荒种植呢 ? 印尼归侨普遍气质高雅,能歌善舞,这是我们归侨的第二大特色。


图片


伟霖弟代表一行人送給我表达谢意的手信后,大家高高兴兴地一一落座、喜尝故乡黄鳝饭等特色佳肴饭菜,饭后便上车回东汇城旅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几位印侨联谊会骨干,特地抽空上我小区家里小坐后,便赶着奔赴立园、自立村等开平碉楼景点参观去啦。


图片


图片


难得几位厦门“印尼归侨文工团”团员光临寒舍留下靓照。


图片


更难得来一趟开平侨乡,我邀几位主要团员抓紧出发前这点时间乘电梯登临天台浏览市容。张昕不愧为活泼好动的导游经理“小姐”,兴奋地四处爬上走下拍了几帧 “三埠鸟瞰” 照。她说、开平市区环境不错,依山面河,潭江如玉带般环绕市区,比厦门还漂亮(区区县城哪能跟特区海港侨城比?过奖啦)留下倩影后,一行人便欣然下楼。


图片


02

印尼视角搭台,赏歌联谊


我本来与这班福建侨友毫不相识,怎么会有机会走到一起呢?说来还得感谢印尼邦加归侨周新老先生。他人脉极广,不但认识许多侨领,还与祖国外交官员有过来往。


赴港定居后,他当过主流媒体记者,还是印尼视”公众号的老总,又牵头成立了几个上百近千人的大侨群。各地侨友同胞通过各侨群和公众号互相交流海内外信息和各国民间文化友情互动。


我是该公众号多年的老读者和老群员啦,怀旧思乡之情“作祟”、对中外民间文化交流颇感兴趣,尤其喜欢欣赏那极富第二故乡风情的印尼民歌美舞。


就这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公众号、侨群平台牵线搭桥,就把我们广东、海南、福建、广西和云南等地的同类侨友联在一起、经常微信语音甚至共旅周游啦,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也。


几年来,我先后往印尼视角投了不少与各地侨友旅行往来、观光游览的相关文章,又陆续把侨友们发上网的六十多首印尼等国的民歌歌词译成汉语,甚至记下简谱发布于众,以便让友们演唱时知晓歌词意思、不至于闹笑话或导传播不合国情的东西,甚至可以用恰当的双语,演唱不同国度的歌曲,增进各国民间文化交流和互相了解,不亦乐乎?所以我引起大家注意、进而成为彼此知心朋友就不足为怪啦。


下图是我几年来在公众号印尼视角上发布过的部译成汉语歌词,以及记下简谱的三个国家的民歌或流行曲及附带音乐视频的目录一览表,方便需要时检索。

图片

不过,有些朋友把我当成音乐行家,要求“赐教”甚么的,就抬举过啦,哪里当?岂不误人子弟、贻笑大方?


说实话,我这开荒牛对歌唱跳舞之类一窍不通,居然略懂乐理?您若肯花费烦人功夫反复聆听修改的话,或许也有能力听着视频、把人家的音乐歌唱以简谱形式“大盗其版”、弄下来,发給有需求的朋友们学唱呀。


我不厌其烦的动力来自对它乡美歌的入迷,有时家中“领导”颇有微言也不理她 , 这玩意儿确实会上瘾 !也是缘于文革激情岁月里,我在生产建设兵团团部的“教员”文艺宣传队里呆过一段时间,当过蹩脚的民乐二胡手和秦琴弹奏员,如此而已。在那接受老工人再教育、经常要参加千人垦荒大会战的艰苦岁月中,能被团部借调去文宣队、整月脱产吹拉弹唱、躲避“出大力、流大汗”甚至流血牺牲的开荒大会战,那可是好多老三届知青可望不可及的奢想机会呢。


我有一位同船归来的侨友老兄,在一次开荒大会战中,因摆弄团部下发的炸山爆坑的炸药时,不慎触发雷管爆炸而丢了年轻的性命。若放到现在,那可是一大安全生产事故,要层层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啦 ;可在那讲究为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激情年代,这点牺牲算甚么?我们开荒大军不但挥锄挖山,还照样用团部下发的炸药助力,挖山垒梯、炸坑开穴种下橡胶苗。


如今我老了,手腕僵硬啦,但好歹那指法、弓法、把位、乐感诸元还在,拉起二胡来至少还能摁准音位不至于如狼嚎鬼哭般吓跑听众。下图为不久前我在家中和学校同事切磋琴艺,自娱自乐,聊度余年。


图片


至于视谱和记谱能力,也是托那年月的福,因宣传和充当“吹鼓手”之需,而得益于去县城的文化馆进修过一点相关知识。


回团部后,团部工会和政治处有关领导让我写歌送省参赛,不料居然还获奖。除颁发两小奖册,还奖了两条大床纯棉毛巾被和两本精美的大相册,并把参赛获奖作品送湛江农垦报发表。


啊呀,那年月每人每年仅发布票一丈三尺六,家里盖的被单都补丁叠补丁,一下子天上掉下两张大床纯棉被单,弄得我一下子也高兴得乎所以啦。


图片


图片


03

英雄出少年,初心迈向前


上面提及蔡副会长的哥哥蔡强霖是当年闻名海内外的41位华侨英雄之一的事迹,就发生在那特殊的年代。


下面节选相关历史记载:


20世纪60年代,在帝国主义势力纵容鼓动下,印尼发生反共排华政变恶潮。以余亚周为首的41名印尼华侨小英雄与广大印尼华侨一道,为捍卫祖国民族尊严,维护海外侨胞正当权益,坚决和印尼反动派作斗争,被当年的印尼军警逮捕入狱,一些骨干遭到严刑拷打。


在祖国关怀下,在侨胞们的支持帮助下,在牢狱的40天里小英雄们团结一心,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誉,伸张了侨胞的正当权益。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最后,印尼军警妥协了,把他们无罪释放。1966年11月,他们登上祖国派来的接侨船“光华轮”回到湛江,受到祖国人民热烈欢迎,并安排他们到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参观和宣讲。


12月26日乘火车到达北京,在车站月台受到中央侨委干部、职工及首都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12月29日首都各界人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万人大会,欢迎他们胜利归来。周总理、陈毅外长、陈云、廖承志等领导人亲切接见他们,高度评价与肯定他们的英雄事迹。


他们在北京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三次接见和教导。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专门发表社论赞扬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这41位华侨青少年中不少就学于苏北棉兰中学,中文素质挺不错,乐观开朗、热爱祖籍国,还懂乐理歌唱呢。就算身陷囹圄,还自信满满,在那恶劣的处境中居然还谱写出一首爱国歌曲在牢房传唱(不知谁从哪儿弄来的笔杆子和纸张执笔)。我上初中时就在当年国内各大报上见过这首歌。这次伟霖弟来开平参访后,翻出这首歌的影印件发给我,令我百感交集、往事悠然浮现脑海中。


图片


他们在北京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廖承志主任本有意把41位小英雄保送华侨大学上学,却由于停课闹革命而失去机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愿望,“暂时”安排到福建省三明市宁化泉上华侨农场(种水稻为主,难为在印尼经商为生、久居城市的归侨们了)劳动锻炼。谁知这一“暂”就暂了几十年。


当然党和国家没有亏待他们,41人后来陆续有成员被培养当上了各级各部门的骨干或干部。当年在狱中被印尼军警用枪托打伤头部、伤口缝了几针的英雄带头人余亚周由农场调任福建省外事办副主任(已在福建去世);廖彩玲于1972年被推荐到福建农学院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任福建省侨办副主任;吴招安先后任过农场中学教师、团委书记、党委书记等职,1981年10月任泉州中旅社、华侨大厦经理;苏立球于1981年1月至1983年9月任农场副场长,后调任三明市中旅社、三明宾馆经理···。而伟霖弟的哥哥强霖兄,组织上保送他以工农兵学员身份上大学,毕业后安排到厦门侨星总公司任副总经理和厦华啤酒厂厂长。他弟弟发给我的这张图片,还烙上那特殊年月的历史印记呢。


图片

改革开放后,国家集中精力大搞经济建设,破除吃大锅饭体制。农垦系统推行“家庭小农场”制度,华侨农场也不例外。不善农耕的归侨职工和各级干部农工,国家允许他们下海经商或调往地方各部门工作。城里提倡招商引资,国营工厂转制,工人下岗、自谋职业,或进入外资厂打工。


20世纪70到80年代,国家允许有条件的归侨辞职出境,移居香港、澳门,改进港澳国民人口结构,壮大爱国势力,为港澳回归祖国打好各方面基础,岂不妙哉?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关领导特批41人中的多数到香港定居,希望他们在境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有所作为。


他们积极参加2015年“8.17反占中游行”和2016年“撑释法、反港独”的集会。在爱国社团的队伍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认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3年9月,香港福建同乡会陈聪聪会长等又陪同他们到北京参观、访问、学习,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庆招待酒会等庆典活动,与各国侨领共进国宴。这些关爱,激励他们不忘初心,让年轻一代也感受到,爱国是光荣的,卖国是可耻的。


如今,在香港的这班41人部成员还在推动民间外交,促进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好,在开展“一带一路”活动中尽心尽力。


作为同属苏北亚归国的难侨,他也曾带队奔赴英德华侨茶场联谊参访。该茶场有一支业余印尼歌舞艺术队,为增进中国和印尼人民的友谊和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来往作出杰出贡献;印尼驻中国大使和驻广州领馆的印尼领事不时会去那里探望归侨,那歌舞队不时还应印尼使领馆的邀请,为他们在中国甚至俄国的商业活动庆典表演助兴呢。


一个时代过去了。现在的印尼当局已明确表态,不在中美两大国间选边站。他们后来的几任总统均已表示坚决落实开国总统苏加诺倡导的班查西拉建国五项原则,陆续允许华人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华校可以开办,华人可以经商,华族可以过汉节,华裔可以参政;印尼认同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邀请中国政府帮助建成东南亚第一条高铁··。


总之,小小寰球,就一地球村,斗则双输,和则双赢,何必为各自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呢?求同存异,摒弃意识形态分歧,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共进不是挺好吗?


两国民间本来就已存在几百上千年的友好交往史,双方各族民间彼此都有融合通婚、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确实不应该开历史倒车啦!强霖兄近日与我“微聊”时说:“中国和印尼现在的关系良好,不宜再重提使印尼政府难堪的事。”他是对的,他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