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益阳12月23日讯(通讯员 任蕾)在湘中腹地,隐匿着一处茶香氤氲的仙境——安化,这里山川织锦,云雾织梦,自古便是茶之圣地。岁月流转,新时代的曙光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新的华裳。在党建的引领下,安化的茶树愈发葱郁,茶香愈发醇厚,党建的光芒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2024年,安化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基层党建为基石,精心布局,强化两个功能,锻造三支队伍,奏响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这一曲党建引领下的振兴之歌,在安化的山川间回荡,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清塘铺镇:人才服务站,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
安化县清塘铺镇拥有234平方公里广袤土地和6万余人口,曾是益阳的“煤海”。在资源枯竭后,于困境中寻得出路,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智慧引擎”。
安化县清塘铺镇。
在这里,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与本土人才深度融合,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共同浇灌出一朵朵产业之花,中药材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的紧密合作,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更让产值跃上新台阶。清塘木偶戏、梅山马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舞台,古老技艺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生。
在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的推动下,流动党员也成为了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虽然身在异乡,但心系家乡,通过流动党支部联络点,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为家乡的发展捐资捐物、出谋划策。
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
针对乡村人才流失多、引进难等问题,安化县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建设,强化“桥梁纽带”,通过乡贤会、联谊会等方式同叙桑梓情谊,共谋家乡发展大计。乡村服务人才服务站,不仅是一个人才的“孵化器”,更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让安化的茶产业、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特产品远销四方。它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实践平台、拓展外联阵地、丰富实践阵地等方式,成功吸引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回归家乡、扎根乡村,为安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活力。
柘溪镇广益社区: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在湖南省安化县中南部的柘溪镇,广益社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波荡漾的柘溪水电站旁。近年来,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山村,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积极探索“社区+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广益社区由广益、小柘、群益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14.3平方公里,辖区共2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401人。昔日的广益社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级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的居民勤劳智慧,对中药材种植有着独特的情怀和经验。2017年,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成立后,他们立足社区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以中药材产业作为突破口,带领社区居民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采黄精。
黄精,这一传统中药材,便成为了广益社区经济发展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往乡村振兴的大门。社区“两委”班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先后开发了1350亩黄精种植基地。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黄精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年产量已达200余吨,产值高达320万元,为广益社区的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黄精加工厂。
为了进一步提升黄精产业的附加值,广益社区又创办了黄精加工厂、竹器厂等5家合作社,通过选准带头人,引入职业经理人负责推广运营管理,带领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社区还成立了村集体经济企业——湖南广硒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重点选用具有实用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中的市场型人才,组建职业经理人团队,推出“辰峰谷”黄精品牌,开发了黄精生片、黄精蜜饯、黄精茶等6大系列13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社区建设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苗圃研发基地和黄精加工厂房,配备了先进的生产线和净化车间,为黄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种植基地到加工厂,从品牌建设到市场拓展,广益社区以黄精为媒,带动了水果种植、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多产业的蓬勃发展。2023年,广益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6万元,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360万元。
直播。
在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广益社区始终坚持人才为先的理念。他们设立职业经理人管理示范点的“人才小驿站”;广泛吸收社区党员群众和各界人士参与公司和村级发展,充分发挥“乡贤”的带动力量,共同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文化生活的丰富,让广益社区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小淹镇白沙溪社区:“三长”联动,乡村振兴的“和谐纽带”
小淹镇白沙溪社区,茶香袅袅,景致如画。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139名居民在95名党员的引领下,通过“三长”(片长、组长、邻长)联动发力,共同编织着一张基层治理的“幸福网”。
随着“三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行,党员彭国兵等热心邻长,成为了居民心中的贴心人,他们凭借对社区人熟、情况熟、有威信的优势,成为了居民心中的“贴心人”。他们进组入户,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养老认证,为残疾人特困家庭争取住房补贴款,为重点监测户募捐医疗费用等,帮社区居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化解了一桩又一桩矛盾。截至目前,白沙溪社区“三长”共摸排解决问题240余个,调处矛盾纠纷30余起,95%以上的问题诉求化解在片组,社区日常事务性工作减少30%以上,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白沙溪社区通过科学分片、有序分组、合理设邻的方式,构建起了“片、组、邻”三级治理微网格。目前,社区已推选出片长4名、组长20名、邻长49名,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681户2139名,他们成为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将治理触角延伸到了家家户户。
“三长”联动,乡村振兴的“和谐纽带”。
为了确保“三长”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白沙溪社区制定了《“三长制”工作管理手册》,明确了履职目标和任务清单。同时,社区还推行了“三长”履职情况积分管理模式,为“三长”建立履职档案,对服务质效、群众满意度等进行民主评议,并量化为道德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道德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物资,还可以作为享受集体经济分红、评先树优等优待政策的依据。
“三长”们是政策的宣传者,也是民意的“传声筒”。在“三长”的带动下,群众对村组建设的态度从“要我参与”转变为了“我要参与”。长冲、双桥两个片区缺乏森林防灭火通道的问题,就是在邻长的积极推动下得以解决的。通过“后盾单位支持一点、社区争取一点、居民自筹一点”的方式,历经80多天的施工,14公里森林防灭火通道全线拉通,片区容貌焕然一新。去年以来,白沙溪社区群众共捐出39.2万元,用于护砌灌溉渠、排水沟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提质改造。
龙塘镇:破解“小马拉大车”,乡村振兴的“减负赋能”之路
安化县龙塘镇是清代书法大家黄自元的故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以“明责减负、赋能增效”为笔,绘制了一幅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壮丽画卷。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小马拉大车”现象,龙塘镇党委政府以“一盘棋”的思路,聚焦系统谋划,强化镇村联动,通过“一月一调度、一月一分析”的会商制度,确保减负赋能措施精准落地。从大规模集中培训到常态化宣讲,从面对面交流到线上线下结合,龙塘镇让减负赋能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名村干部都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轻骑兵”。
志愿者给老人理发。
减负,让村干部从繁琐的会议和文件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龙塘镇直击要害,从会议文件、管理考核、指尖负担三个方面入手,推行了一系列减负举措,考核体系更加科学,更加注重实效,让村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干实事、干好事。
赋能,则让基层治理充满活力,精兵强将下沉一线,与村民共绘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驻村,一支支精兵强将下沉一线,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择优选拔后备干部,培养一支随时能补位、上位、到位的队伍,为龙塘镇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基层干部为居民解决问题。
正向激励与强化保障,让基层干部有了底气与信心。龙塘镇不仅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更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表彰奖励、优先推荐等方式,让优秀干部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安化县基层党建质效进一步提振升级。通过明晰权责清单、整治规范违规事项、因地制宜探索减负赋能措施等方式为基层“壮马轻车、畅路聚力”。
如今,安化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党的旗帜在山川之间高高飘扬,引领着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从人才服务站的创新实践,到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从“三长”联动的基层治理,到减负赋能的深刻变革,每一处都闪耀着党建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