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打造百门思政金课、共建“运河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发起万名学子进行志愿巡河行动……12月23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正式成立,成立仪式上发布了联合体将于2025年至2027年推进的“十大行动”,涵盖美育、学术研究及实践项目等。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指导,北京物资学院、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委教育工委、通州区教委主办,通过“运河思政”十大行动,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新路径。
北京城是怎么来的?运河岸边有着怎样的红色文化?如何传承大运河这条红色的血脉?12月23日上午,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潞河中学、北京学校的师生代表展示了大中小学在“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上的探索与实践。讲台之下,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代表们共上一堂思政课。“运河思政就是把运河文化里蕴含的包容、开放、拼搏进取的精神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们了解祖国文化灿烂而悠久,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对文化的认同感就会更加强烈。”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平明告诉记者。
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正式成立。 受访者供图
宋平明介绍,他平时会分别给本科生和留学生上思政课,其中,会把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融入到大运河发展的脉络中,通过宏大的历史事件让孩子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历史课对他们来说都是基本的人文素养。而对于留学生来说,用‘中英’双语给他们讲中国大运河的发展简史,能够让他们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宋平明说道。
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如何产生衔接?潞河中学初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王世龙介绍,针对初中学生会开设《道德与法治课》。他会以孩子们身边的通州大运河为基础,讲述运河岸边的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这个课程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思想上的触动,对小学生而言是了解人物和故事,到了中学会产生观点性、信仰上的转变,大学就上升到在核心理论中融入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素材。”王世龙说道。
此次会议举行了“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中心”成立仪式。由联合体大中小学生组成的七个小分队,将分别取自通州区漕运码头、朝阳区平津闸、昌平区白浮泉、东城区玉河庵、西城区万宁桥、海淀区颐和园、顺义区苏庄闸桥的运河之水带到现场。与会领导共同将这大运河之水汇聚到一起,现场掌声不断。
大中小学学生代表们齐上一堂“运河思政”课。 受访者供图
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吴惠表示,此次发起成立的“联合体”以首都运河沿线7个区、32所大中小校为主体,凝聚全国运河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坚持党建引领、运河赋能、五育并举、校城共融理念,通过建立高水准共享机制、汇聚高水平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挖掘好、整理好、讲述好运河故事和中国故事,不断丰富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把大运河的时代精神融入青少年的气质与品格,努力打造具有首善标准、首都特点、首创精神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创新品牌。
“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弘扬运河文化、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工作迈出坚实的一步。”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表示,各方要以此为契机,持续探索“运河思政”的有效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思政、懂运河的优秀教师;加强课程建设,开发一批具有运河特色的思政课程;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运河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运河思政”工作,成为运河文化的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此次会议发布的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十大行动(2025-2027)包括:铸魂运河——百门思政“金课”培育行动、文明运河——千家万户文明实践行动、宣讲运河——万人讲述家乡巨变行动、建设运河——学以致用造福家乡行动、守望运河——万名学子志愿巡河行动、点亮运河——千个运河名胜打卡行动、寻访运河——千则运河故事汇集行动、传承运河——千年运河智慧汇聚行动、歌颂运河——运河文艺作品演绎行动以及星光运河——百名“运河之星”评选行动。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