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01分读殡葬:让死者有尊严,也要让生命的“摆渡人”有尊严

摘要

 
中青评论
作为人生终点站的“摆渡人”,殡葬从业者的工作价值也应当被更多看见和尊重。

在民政职业大学2024级新生中,来自浙江金华的陈雪彤以601分的高考成绩位居第一。而她选择的,是传统意义上“不太寻常”的一个专业——殡葬专业。据悉,这是我国殡葬行业首个职业本科专业。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报道《殡葬本科“火了”的背后》引发社会关注,“殡葬专业本科比其他专业高二三十分”“高考601分女生为何选择殡葬专业”等多个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都很感兴趣:曾经颇为冷门的“小众”专业为何火了起来?殡葬领域为何需要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下,我国殡葬行业人才缺口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我国每年死亡人口均超过千万。然而,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却十分紧缺。截至2023年年底,殡葬服务机构职工为9.1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8万人。很多人出于忌讳、“不吉利”等传统观念,不愿从事殡葬行业。有学生就无奈表示:“亲戚知道我学了这个专业之后,给我递红包的手都是抖的。”
除了绝对数量上的不足,殡葬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一方面,现有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够高,限制了殡葬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殡葬行业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精细化、多元化,不少逝者家属希望通过人文殡葬、生态殡葬、科技殡葬等多种形式,实现逝有所安。推动殡葬行业转型升级,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助力,这也是我国设立殡葬职业本科专业的初衷所在。
不少人之所以会对殡葬领域心存恐惧、避而远之,很大程度上是先入为主受到既有成见的影响。其实,殡葬服务不仅不“冰冷”“可怕”,反而充满生命关怀和人性化温度。
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殡葬从业者不管是基于逝者的生前愿望,为其筹备一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葬礼,开展遗体遗容的修复、整理,还是为逝者家属提供情绪抚慰、悲伤辅导,都是为了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都是在做着有意义、有温度的民生工作。
因此,这份职业选择,不该被社会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也应该被真正放在阳光下,获得社会更多认可和尊重。
近些年,殡葬观念正在悄然变迁。除了流水线般的殡葬流程,更多人希望在相关仪式中融入个性化的成分。比如,一些逝者会在生前留下遗愿,希望将骨灰安排在草坪葬区,以回归自然的方式为生态保护作一份贡献;有的亲属希望亲自为逝者设计墓碑、定制葬祭流程、挑选墓地植物;还有的家人不忍看到逝者带着缺失的器官离开这个世界,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3D打印等技术进行器官塑形……
对此,显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展课程内容。学校基于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数据统计、心理疏导、陵园工程设计、3D建模、寿衣设计等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相应需求,使逝者更体面、更有尊严地完成生命的谢幕,让生者更好地寄托哀思。就此而言,也就不难理解专门设立殡葬本科专业的必要性。
正如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所说的:“殡葬专业的意义不仅是培养殡葬服务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传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生死观,让大家重新定义和认识殡葬行业。”作为人生终点站的“摆渡人”,殡葬从业者的工作价值也应当被更多看见和尊重。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