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近年来,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正逐步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国家知识产权局于12月13日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和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深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构建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这些举措旨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国家知识产权局正积极探索创新政策和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科技成果的经济转化效率,也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一政策体系的实施对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经济韧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Part1
1.国家知识产权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2.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情况
Part2
1.“协定”背后:中美知识产权博弈
2.“协定”之外:中美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恩怨情仇”
Part3
1.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范例
2.全球竞争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应对挑战、如何破局
在全球经济转型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愈加凸显。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明确了知识产权在科技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高质量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审查是确保技术创新成果有效保护的前提。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和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这将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可供市场竞争的实际产品,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这种从“研发—保护—转化”的链条式模式,不仅提升了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竞争的“标配”,在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参与全球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知识产权规则已经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核心内容。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表示,将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协同发展。这种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举措,有助于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更加公平的环境,同时为构建更加开放、稳定的国际知识产权秩序做出贡献。通过提升知识产权的国际化水平,我国科技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与合作。
知识产权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公平、透明、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具有基础性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及时回应市场主体的需求,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机制。这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风险,也为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强弱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国家是否能够吸引高端技术投资和优秀创新人才。因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我国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发明方面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来源:美联社报道
知识产权正在科技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市场环境的关键工具。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深化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优化治理生态,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这一政策体系的引导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将大幅提升,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专利授权数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量显著增加。此外,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彰显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全面提升。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9年至2023年,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从1085.9亿元增长至2054.4亿元,几乎翻了一番。同一时期,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数从43.3万项增加至64.0万项,反映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显著活跃。与此同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8年的1.77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78万亿元,增幅高达170%,体现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加速。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和项数,来源:《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互动不仅是双边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尽管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合作中面临竞争和分歧,但也在基础研究、技术交流、标准制定和执法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中美两国政府代表于2024年12月13日在北京换文签署了《关于修订和延长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议定书》,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期5年。
自1979年《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签署以来,两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逐步展开。该协定为双方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并通过一系列具体合作项目,促进了知识产权的转让与共享。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美国高校与中国科研机构共同推进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在5G通信技术领域,中美企业通过联合研发,共享了部分核心技术和专利,推动了技术进步。
然而,随着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崛起,中美关系逐渐由合作为主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美国对中国获取关键技术的担忧加剧,对华实施了一系列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而中国也通过修订专利法、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等方式提升了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两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互动日益复杂,既有合作潜力,也面临挑战。
中美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互动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了合作在全球科技进步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知识产权合作,两国在新能源、信息通信、生命科学等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全球创新生态注入了活力。此外,知识产权合作推动了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如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专利交叉授权,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促进了新技术在全球市场的推广。同时,中美两国在互动中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通过修订《专利法》等法规,加大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美国则在加强对外投资与技术出口监管的同时,优化本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这些努力在推动两国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现代化的同时,也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当前国际竞争格局中,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作用愈发显著。然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中长期面临不公平的结构性问题。以发达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规则体系,诸如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在专利保护期延长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获取和创新能力形成了显著制约。此外,中美科技竞争的加剧使知识产权问题被高度政治化,美国通过出口管制、“337调查”等手段遏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甚至将知识产权问题与国家安全挂钩,对华为、大疆等中国企业采取打压措施。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分裂风险。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知识产权布局能力和风险应对水平有待提升,虽然中国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一,但高质量专利比例较低,部分企业在海外市场容易受到技术封锁与诉讼威胁。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部署。首先是完善国内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专利质量、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推动知识产权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为未来十五年制定了系统规划,下一步的重点是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促进高价值知识产权的生成与保护。同时,中国应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加强产学研融合和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从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知识产权竞争的重要方式,中国需进一步积极参与WIPO等国际组织事务,提出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以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推动国际知识产权治理的改革,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深度的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公平的国际知识产权秩序。此外,中国企业需要增强海外市场的知识产权布局和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加大海外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力度,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同时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借助国际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应对跨国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审核丨梁正 鲁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