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试管婴儿”叫露易丝· 乔伊·布朗,她的中间名是三位科学家取的,意为“喜悦”。
“出太阳了,我说,没事的,会好的。亲爱的,笑容回到了人们脸上,亲爱的,好像过了好多年才又见到它。”在披头士抚慰人心的歌声中,二十岁出头的简·帕蒂,身着20世纪60年代时髦的粗花呢格子大衣和迷你裙,手持招聘广告,匆匆穿过剑桥的街巷。此时,她要去应聘的实验室里,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正和同事们,满地找寻一只怀孕的小鼠。
最近,国际时尚媒体都在谈论这部新电影——《乔伊:一个奇迹的诞生》,不仅因为它有强大主创团队、老戏骨、当红小生以及可爱的新生代女星加持,也不仅因为片中充满赏心悦目好看的复古元素,更因为它讲了一件很酷的事:世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的诞生。在1978年7月25日之前,如果一对夫妇试了各种办法仍不能自然怀孕,那他们拥有孩子的希望几乎渺茫。当时没有相应技术,医生、护士对此束手无策,不孕不育更被看作是会葬送婚姻和幸福的病。而身陷其中的女性,又承担了更多源于生理和社会的压力,由于无法怀孕,她们必须忍受周遭歧视,甚至家暴。因为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没有孩子,这一辈子就是失败的。社会一来对没孩子的夫妇很刻薄,二来也无法共情他们的渴望。即使在今天,社会开明善意了许多,片中爱德华兹所说的仍成立:我们肯定都认识一两个因无法生育而苦苦挣扎的人。
虽然科学家们深知,孩子并不代表什么,很多没孩子的人照样可以活得很幸福,但能否拥有自己的孩子,应该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运气或诅咒。生物学家爱德华兹和胚胎学毕业的帕蒂坚信,他们将改变这一局面,赋予那些渴望孩子的人一份人生喜悦。克服了重重困难与非议,两人终于说动了快退休的外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在外界指责与批评中,三人坚持不懈,揭开了不孕不育之谜,开创了体外受精(IVF)技术,造福了全球数千万家庭。
电影摒弃了宏大的史诗叙事,而从帕蒂的视角,以平实温暖的方式,还原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当传统的老妈反对试管婴儿,认为它有违自然规律和天意时,帕蒂没多争辩,只问道:“那您又是怎么看待假牙、眼镜这些东西呢?您宁愿人们无法吃喝,无法看清吗?”又比如,当年那些参与试验的无名女性,她们心理与生理双重的痛苦与挣扎,这次在片中被看见了。
动人心弦之处在片尾,珍贵的纪录片史料中,那个被科学家们拥在怀中、世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叫露易丝·乔伊·布朗,她的中间名,是父母特意请三位科学家取的,也是本片片名,意为“喜悦”。在这个名字的祝福下,如今的乔伊已经46岁了,正和先生以及两个儿子幸福地生活在布里斯托。遗憾的是,简·帕蒂没看到乔伊长大,也没看到自己的工作得到应有的认可,她于1985年因癌症去世,年仅39岁。在与病痛抗争期间,她仍坚持接待来访夫妇,一直工作到去世的那一天。三年后,老斯特普托医生也离开了。当体外受精技术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奖时,爱德华兹是唯一领奖的人,他坚持告诉人们:“试管婴儿有三位原始开创者。”
忍不住赞一句,史蒂文·普莱斯无愧各种大奖,片中配乐真是耳目一新,抒情的管弦与情节融合,巧妙烘托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挣扎和情感变化。而作为插曲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乐,恰到好处铺陈了时代背景。
最为点睛之处,当数结尾的《离家500里》,这首20世纪60年代的老歌,每次出场都能带来新意,它曾被科恩兄弟选在《醉乡民谣》里,如今不疾不徐,唱出人类辞别造物主的恩赐,借助科学、智慧、勇气和梦想,越走越远。(曲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