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鲁A*****,停车时间,下午7点23分。”当车主把车停在智慧停车场,入场、出场等信息就被记录了下来。然而这些被保存记录下来的信息,安全吗?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携手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针对北京三家采纳“智慧停车”系统的停车场,开展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性的实地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远离停车场数公里的位置,无需身份验证,能够轻易获取车辆所在停车场、车辆入场时间等敏感信息。
有人不禁会问:“停车信息而已,哪有那么恐怖?”
事实上,停车信息是一个进入和离开的完整闭环,通过对大量的停车时间、停车地点的收集和挖掘,足以描绘出一副完整的详细的车主行踪图鉴。例如:在哪里上班、在哪里居住、常去哪里消费、近日是否出门旅行、从哪条公路经过……更不用说通过车辆品牌、常出入地点来推测车主的经济状况,通过驾驶证、手机号、车牌、家庭住址、所在单位、家庭成员等等,逐渐描绘出车主完整的个人信息。
记者发现,在某智慧停车公众号随便绑定他人车牌号,就能收到绑定车辆出入车位时间等信息,这无疑泄露了车主隐私。
如此“智慧停车”,着实令人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停车信息,特别是车辆进出某个地点的完整记录,已被《个人信息保护法》列为敏感个人信息中的行踪轨迹信息。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非法获取、出售行踪轨迹信息五十条以上即可构成犯罪;五百条以上则视为情节特别严重。
这些停车场和停车应用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采取加密、授权等多种措施,确保停车数据的安全存储与传输,消除用户顾虑。
同时,智慧停车的隐私保护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用户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面对智慧停车领域的隐私保护挑战,需要从多维度出发,构建全面而有效的应对策略。
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国家政策推动,中国居民的汽车产品需求持续旺盛。
近年来,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4.4亿辆,其中汽车3.45亿辆,新能源汽车2472万辆。其中,9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26个城市超过300万辆。
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庞大的停车需求,然而停车位的供给却未能与之完全匹配,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增长,停车位供给缺口持续加大。
停车难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一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多停车场和停车应用应运而生。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数字化进程。在鱼龙混杂的竞争初期,入局企业更多比拼的是品牌和性价比,以销量换市场,如何活下去、活得久,成为这些企业始终面临的问题。
随着进入了“场景应用”的下半场,AI技术广泛应用于智慧停车在内的安防领域,算力、算法、大数据这“三座大山”也在被逐个突破,整个泛安防产业正在经历从“弱人工智能”阶段向真正的强智能安防阶段的过渡。企业更要面对服务保障的挑战,用长线思维去精耕细作,也许是最适合这个行业玩家的生存智慧。
(大众新闻记者 贾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