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迎新丨陈慧:在菜场和人间,书写抵达生活的文字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分享嘉宾:陈慧

23岁身患顽疾,27岁远嫁浙东小镇,40岁离婚,带着小升初的儿子居住在远离父母亲人的偏僻小山村……在生活的暗礁中挣扎的陈慧,始终未屈服于苦难,借由文字把持自己,不烦躁,不怨恨,努力融入生活本身。

以充满市井百态、红尘烟火的菜场为观望人间的瞭望孔,陈慧在观察别人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今,陈慧已出版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去有花的地方》等四本书籍。

她是“菜场作家”,也是平凡生活的记录者。

图片

各位老师,各位读友,下午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书香迎新 共享悦读”的现场跟大家做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我是陈慧,今年47岁,来自余姚市梁弄镇的一个菜市场。

2004年,我从江苏南通远嫁到浙江余姚,儿子出生后,我把他睡过的“好孩子”童车简单改装一下,将七七八八大大小小的日用小百货装进去,开启了我沿街兜售的生活。

去菜场谋生实属无奈:一是我年轻时生过一场大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朝九晚五地劳动;同时,刚出生的孩子也需要我的照顾。最开始,我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要起床,骑着自行车穿过漆黑的弄堂,一路上看不到一个人,我心里非常惊慌。在娘家时,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去谋生,但在生活的压力面前,每个人都不得不作出妥协。

所幸孩子上幼儿园后,我的时间相对空闲起来。因为乡镇菜市场的人流主要集中在上午,下午就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一时心血来潮,我花了2600元买了一台组装电脑,开了一个QQ空间,开始写东西。我的写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也没有任何人的指导,最开始就是一个情绪出口,就这样默默地写了大概有五、六年,没有人知道我在写作。

2016年,几位当地文学爱好者在余姚新闻网的阿拉社区创建了一个文学论坛,我阴差阳错在上面贴了几个稿子。当时论坛的版主是余姚作协的沈春儿老师,他看了我的文章后,觉得文笔比较灵动,很有生活气息,当即联系了我。当他从余姚开车到梁弄镇,看见我推着那辆花花绿绿的小货车时,他惊呆了——在他想象中,写出这些文字的或许是一个坐办公室的文职工作人员,而不是在菜市场谋生。

现在回想起来,我现在能成为一名写作者,和我童年的阅读密不可分。今天当我来到浙江图书馆的时候,我在里面走一圈特别感慨,因为我从小到大,连做梦都没有出现过这么大的图书馆。

我在苏中平原上一个叫蔡家庄的村庄上长大的,3岁时我被送到养父母家,直到14岁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养父是一名电工,家里开了一个磨坊,生意非常忙,磨坊里请了一个三十出头的帮工,姓石,我叫他“石大大”。他的厢房没有门,小孩子能随便进出,还在读小学的我,字都认不全,放学后就去他房间里翻找。四大名著、琼瑶的作品、《山海经》《今古传奇》……他在我家的几年,无意中引导了我的阅读,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童年的阅读夯得那么实。

从江苏到浙江,我的生活圈子其实非常窄小,在夹缝中生活的我找到了阅读和写作,让我成为今天的陈慧。

之所以选择去阅读去写作,其实是因为成本比较低。如果我们今天想学一门技能,往往需要比较大的花费。但对当时的我而言,其实并没有选择,如今,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份“没有选择”的可贵。

即使到了浙江的菜场谋生,我的阅读也仍然在进行中。每次我做完生意,去余姚进货,公交车站对面就有一个绿色的报亭。我会买5块钱的《读者》《青年文摘》《知音》,在树下看一会儿,驾驶员说开车了,我就把书卷在胳肢窝,上车去进货。回来后,晚上等小孩睡着了,我再将台灯拧开看。几年下来,床头就积累了厚厚一沓杂志。

后来,当时宁波市作协副主席谢志强告诉我,如果想系统地去写作,必须有针对性地阅读,他推荐我看了汪曾祺、李娟的一批作品。随着阅读和写作的积累,2021年我出版了散文集《世间的小儿女》,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大家也开始把我称为“菜场作家”。

也许在大家看来,菜场是一个标签,菜场的鸡毛蒜皮并不高级,作家则是阳春白雪,供奉在殿堂,这两种身份似乎并无关联,却真实地集中在我的身上,菜场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如果今天我不站在这个舞台,我还会在梁弄菜市场营业。

今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四本书《去有花的地方》,这也是我的转型之作。去年3月,我跟着慈溪的一对蜂农夫妻从慈溪出发到江苏东台,山东徂徕山、大连瓦房店、辽西北票,4个月跟着蜂农吃住在一起,帮他们烧饭洗衣服,去见证一个比较古老而神奇的行业,然后用文字把他们记录下来。

其实 我的生活非常简单,10分钟就可以把我的人生经历概括下来。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人生有很多可能,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义,任何时候,像我一样,43岁开始,一样可以从菜场跳脱出来,跟着蜂农辗转3000公里,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所以,我们的人生随时可以做出改变,每一个改变都是转折,希望在座的读友你们会越来越好,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