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决胜!| 突击奋战,感受青春力量!

四季度以来,航天科工一线广大青年听从号令、迅速集结,锚定科研生产经营年度目标任务中的难点、堵点,挺膺担当、奋力攻关,闯过了一道道沟壑、拿下了一个个山头。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一批青年突击队的奋战故事,感受他们的青春力量!




二院


攻关利器,“模术”创意!


“如果变化几个设计参数,整个雷达天线模型会有什么变化?”


以往需要多个专业同事花三四天才能取得结果,现在只需要一分钟。这是航天二院23所“模术”青年突击队在四季度攻关中得到的成果。



让“方言”相通


23所十七室汇集了多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的仿真软件运行逻辑各不相同,就像说着不同的“方言”。同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专业共同配合。面对设计改动,大家很难实时联动,每次都要花不少时间在互相“翻译”上。


“如果我们打破专业软件间的壁垒,让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做设计,效率一定会提高很多!”队长诚哥说道。不少人都觉得队长“想得太美”,但诚哥却带领团队真刀真枪地干了起来。


图片


“模术”突击队的成员汇聚了室内各个专业的青年骨干,大家分工将各自领域仿真软件的层层“外衣”剥开,找到它们最底层的核心数据,将“方言”的本意提取出来,再用“普通话”融合在一起。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除了数据基数很大之外,有效数据的定位也是难题,有时反复多次依然一无所获。


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大家除了自主研究,还四处走访高校、请教领域专家,终于迈过了最难的第一道技术“门槛”,仿真平台1.0版的雏形诞生了。可大家还没来得及松口气,新的问题再次出现。


“课间操”的启发


“当时平台只能计算书本大小的雷达天线规模,而实际的产品要大得多,一次仿真下来,完成周期过长,使用感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经常簇拥在电脑前,沉浸在对程序语言、仿真曲线的讨论中。


有一次,大家在工作间隙的闲聊中提起了学生时代课间操站队报数的事情,诚哥突然受到了启发:“我知道了!”


大家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围了过来。诚哥说:“你们看模型中模块的组合像不像一个队列方阵。为什么我们一次仿真周期这么久,因为每次对模块的‘点名’都要重头报数,重复工作太多了,如果把它分组……


不等诚哥说完,王博士激动地接过话:“相当于每个小组自己计数即可,完成后同时上报,效率可以提升好几十倍!


按照这个思路,大家集中火力计算分组方案的最优解,终于将仿真时间大大缩短。



最受欢迎的“好伙伴”


实验室中,团队成员给大家展示最新一版仿真平台的使用方法。


随着屏幕上三维模型变化,从宏观结构到内部细节、再到温度、应力等各种参数变化,每种信息都能被实时反馈,像是为雷达天线设计师开启了“高维视角”。一些已交付的产品,需要更新升级的时候,还可以将优化好的设置直接更新到用户产品上,甚至还可以从数据中不断学习,参与决策。


在争分夺秒的四季度冲刺中,建模仿真平台这件攻关利器,成了设计师们的“好伙伴”。同事们大呼:“太牛了!



三院


“鹰击长空”,誓保成功


攻坚决胜阶段下,有这样一群航天青年,他们百折不挠、勇敢坚毅,以青春热血为实现防务装备可靠发展栉风沐雨、贡献力量。他们就是航天三院33所“鹰击长空”青年突击队。



一起啃“硬骨头”


“鹰击长空”青年突击队的队员来自不同的设计与生产部门,属于跨部门组建的一支小分队。在工作中,常常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图片


产品研制过程中出现了迭代优化问题,面对这项技术难题,队员们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高效率解决问题,队长小刘根据大家的专业方向细致划分每个人的任务,领到责任令的队员们,带着必胜信念向目标发起冲锋。


摸底试验如何进行、对准算法如何改进、软件如何实现?为了将技术点吃透,队里隔三岔五就要展开一番研讨交流。会上,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会后,大家又变得其乐融融。


为了保证任务进度,为后续工作争取到更多时间,队内还会两人成立一个小组,做事有商有量,互相弥补不足。两人一组的模式极大提高了研试过程中正确率,降低了人为原因导致的试验故障问题。



师父带着去打怪


小谢入职33所后接手了重要项目,初出茅庐的他,压力无以复加。他说,“那段时间的我,茶不思饭不想,坐不安睡不宁啊。


为了帮助小谢战胜困难,师父小刘带着他开始了苦行僧一般的打怪修行之路。小谢深入学习了理论知识,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调研大量资料,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步步实现了对相关技术的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方案,小谢一遍又一遍地思索着需要面临的测试场景,充分考虑外场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办公室、实验室,经常能看到师徒二人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场景。


小谢还热衷于和经验丰富的老设计师们交流,为自己的样机研制积累宝贵的经验。他说,“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只有坚韧不拔的勇者,才能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样机的研制过程慢慢步入了正轨。



挺膺担当,全力以赴


“刚接到通知,试验提前到下周!”


突击队知道最终的考验终于来临了!即使时间仓促也必须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面对压力,队长小刘从容不迫,在对整个项目进行复盘后列出了可行计划。从测试队伍的组建到测试预案的确定,从测试样机的状态确认到打包运输……


图片


当试验队伍终于到达现场,当一切准备就绪,无情的日晒催促着炙热而焦躁的空气。轰隆一声巨响过后,队员们难掩内心的紧张。结果究竟如何?


终于!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欢呼声中,“鹰击长空”青年突击队全体队员们的心放松下来。此刻的他们,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喜悦的光芒,仿佛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他们战胜压力,在纷繁复杂的系统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展现航天青年的责任担当。



四院


破浪前行,“狂飙”突进


“数字平台试验验证要多模型集成统一。”走进试验室便能听到一阵热烈讨论的声音,这正是航天科工四院17所“狂飙”青年突击队在积极开展数字平台研制与技术攻关的场景。


这支队伍专业互补、能力突出,面对多个重点任务并行开展、周期紧迫、任务基础薄弱等重重困难,队员们主动请缨集结,以超强的执行力投入工作,攻克诸多技术难题,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任务在肩 争分夺秒


图片


任务节点十分紧张,突击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协调各方资源,以确保各环节都能按既定计划进行。


团队迅速做好任务部署,飙哥作为队长以身作则,冲锋在第一线。每次专题会后,他总能迅速做好分工,并在集中办公过程中为大家答疑解惑、分享实操经验。李总和徐博在家坐镇,对各项工作总体把关,编制各项报告及阶段成果汇报材料,及时响应需求方及主管业务部门要求。


某次试验遇到模型交互异常,反复查验和分析却迟迟找不到原因,一时间任务陷入瓶颈。大家走出焦虑相互鼓舞士气,集中梳理需求和异常点,向软件基础较强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请教学习,再集中讨论选用最优策略进行搭载验证,试验难题最终迎刃而解。



技术攻坚 事不避难


技术攻坚,是一场智慧与毅力交织的较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面对一道道技术“关卡”,队员们齐心协力、各展其能。


某项任务全面展开,面对模型交互不成功的难题,队员们深入钻研技术方法,反复分析海量数据,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小许带领小磊搭班开展联合调试,在“模型程序编制”“模型验证”“整体联调”等多个环节反复进行验证,二人利用有限的数据对异常问题进行分析,确保不延误模型联调任务节点。


小周负责的任务进入调试阶段后,他独立承担调试、查验、联试工作。在一次将分析好的数据移交下游端时,查验几次都报错,于是他远程连线团队高姐,二人联手从程序编写到移植,一一进行步骤检查,巧妙运用程序检查工具,历经多次验证优化,数据报错问题得以解决。



把控细节 驰而不息


从源头出发,把控过程细节不仅是既定流程的最优解法,更是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突击队员小岳带领新员工洋洋从模型搭建、场景连接测试、多模型交互验证适应等环节着手推进试验,一步步稳扎稳打,同时他们充分借鉴成功项目经验,不断改进优化试验流程,迅速迎头赶上第一阶段的全面调试。


“不能在没开始前就被压力吓倒。”二人从根源出发,摸清具体需求,将思路梳理清晰,研判多种策略方法,处处把控可能影响试验效果的“危机因子”,通过技术手段将其遏制在摇篮,只为实现“精准自由”。


历经3个月集中攻坚,突击队取得了重要任务第一阶段的胜利,也让他们在数字化平台发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青年队员从茫然到蜕变,从学习摸索到独当一面……



六院


“硬核”青年,申请出战


“倒、倒、倒……”“停!


话音刚落,早已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具的几位青年分工明确,有的麻溜儿上车、有的清空场地、有的打开马槽……


此刻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项常规数字——50袋、200桶。


图片


自航天科工六院红峡公司大干攻坚的冲锋号角吹响以来,各部门、各车间、各班组满弓紧弦卯足劲,拉满生产经营的“进度条”,用一幅幅热火朝天的生产画面冲散了冬日的寒意。这其中有一支默默无闻的青年突击队开足马力,向着年终目标冲刺,他们就是七车间原材料生产线的“硬核”青年突击队。


这边原材料配制工房外,青年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卸车;那边为了抢生产进度,队员们主动承担起领取原材料的工作。大家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喊着号子,抬起、传递、搬运、码放,整个过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


不到20分钟,整整两车原材料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工房内。青年们摘下防护面罩,脸上早已留下深深的压痕,大家面面相觑,互相调侃几句,舒展舒展筋骨,便立刻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去。


“可能是加热管排列不均匀。”


“加热管有固定位置,一般不会移位。”


“我建议先排除接线端子松动的影响”……


图片


动力工房里,大家正在激烈地讨论着加热水箱的故障原因。凌晨3点,小宋正在控制室检查各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加热水箱的温度下降到下限后没有自动启动,他立马意识到水温不够,设备内的物料有安全隐患,于是请示车间立即停车检查。


设备员小樊和电工晓冬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检修空间狭小,又无此类故障维修经验,几人集思广益,反复分析和尝试,片刻不敢耽误。


上午10点38分,抢修工作终于结束,加热水箱正常启动,生产恢复运行,昨晚忙了一夜的突击队员们才匆匆下班。


冲刺最后阶段,崔主任和赵师傅白天穿梭在各个工房,一遍又一遍地检查、协调、整改、试运行、做记录……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遗留任何一个隐患。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整理检查要点,落实整改意见,完善各类报告,并且做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春哥,新线什么时候试生产?”这是赵师傅最常听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是在鞭策自己不要懈怠,全力以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保质保量、按时按点地完成新生产线的验收工作。


岁物丰成,时近隆冬。六院青年们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科研生产的战场上挥洒汗水,在航天事业的画卷上勾勒美好的明天……



九院


攻克难题,不竭“动力”


航天科工九院江北公司五车间内,“动力”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在办公室和缠绕间忙碌穿梭。机床前,他们熟练地启停设备,仔细调试缠绕线形,时不时盯着设备,手指在操作面板上快速跳动……

近期,五车间缠绕一班迎来了一项新研制任务——首次缠绕锥形动力产品。与常规圆柱状筒身段、无角度的产品不同,它的柱段呈现出大角度的圆锥状形态。这一特殊的形态,让原本适用于常规产品的成熟技术参数变得“不合脚”。


面对陌生的新产品、错综复杂的数据,“动力”青年突击队勇立潮头,队员纷纷表示要争当奋楫者、创新者、勇进者。


图片


为了量身定制“合脚”的技术参数,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相互配合,连续开展攻关。经过十余次试验,最终成功探索出产品纵向缠绕的最优参数与线形。


大家刚露出欣慰的笑容,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湿纱在锥形筒身段的表面就像没有根基的浮萍,摩擦力不足导致纤维不断“滑纱”,让人心急如焚。


纱滑了,队员们没有气馁,而是扑下身子埋头商讨解决方案。大伙一起查阅资料、分析难点,制定新技术方案。“用预浸纱!采用粘度更大的预浸纱可以加大摩擦力。”技术员杨志超迅速转换思维,提出想法。


现场一时间又忙碌起来,大家迅速分组行动,找纱、穿纱、挂纱,动作利落。工具的碰撞声、班组的讨论声、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


当缠绕机启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随着技术人员兴奋地喊出“没有滑纱,这个方法可行!”大家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面对原材料变化带来的设备改造需求,队员们又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对设备进行了改造,最终确保研制产品圆满完成。



十院


向新发问,看我“箭盾”


“拒来犯之敌,铸大国神盾。”十院十部“箭盾”青年突击队由十部一室10名青年成员构成,主要承担某全新项目研制工作。


“新”字是整个项目的显著特征,突击队承担的项目开创了十院产品研发史上的多个“首次”,项目成败不仅关乎任务实施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十院拓宽新兴市场、巩固市场地位的战略规划能否落地。


图片


接下时间紧、任务重的“军令状”,“箭盾”青年突击队面临着产品技术体制新、研制时间短、涉及关键技术多、试验验证范围广等诸多难题,年底前必须完成多项系统性任务。


“多线程开展工作,这对每位队员都是极大的考验。”作为“两总”带头人的彬哥感叹。

突击队优化资源配备、分工协作,任务开展初期就根据队员特长进行分工划好“责任田”,同时对系统级任务采取“解剖麻雀”式梳理分解,“挂图作战”,任务计划中各项时间节点精确到周,具体部署实施细化到天,确保研制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今晚十点的飞机,明天到北京与客户沟通完毕后返回贵阳,后天我们讨论其他技术问题。”队长小唐负责对接客户需求。


小陆、雪松负责产品研制和调试,他们不仅要解决产品技术难题,还要频频经受天气的考验。试验结束时,他们感慨道:“真不容易啊,我们和产品都经受住了这次考验!”苗姐是突击队里的大姐,设计经验丰富,在项目攻关过程中,总是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帮助大家“避雷”。


队员们通力配合,同时间赛跑,经常一开展攻关工作就是精神高度集中,结束时竟不知是白天还是黑夜……在“两总”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一遍遍的数据分析、测试验证,找准问题点,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图片


攻坚行动连续数月,鏖战日久终有所获。在突击队全员的共同努力下,产品样机研制顺利完成,为方案竞谈入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四季度以来,“箭盾”青年突击队克难攻坚按下“快进键”、争分夺秒跑出“加速度”,以高昂的热情斗志,以实干的行动姿态,凝心聚力、奋勇向前,为全面完成年度科研生产任务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