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央视报道指出,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的价格仅为4元,商家提供上号器助力。
02一些未成年人通过买号绕过防沉迷系统,买号市场已形成一条龙服务。
03然而,家长对“防沉迷”机制了解不足,家庭监督缺失是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主要原因。
04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和平台应联手打击不良商家,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
05家长需担任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据央视报道,不久前,江苏的张女士发现,她9岁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竟花了2000多元租用网络游戏账号。“租号”是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的一种方式,价格从一两毛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电商平台上“租号”的商家 (来源:央视)
记者调查发现,仅花4块钱,再加上上号器一键上号的助力,就可以轻松绕过所有游戏的防沉迷系统。 此外,一些未成年人还通过买号来绕过防沉迷系统,买号市场也已形成一条龙服务,众多商家的服务介绍中甚至直接标明:“卖家帮买家将游戏账号实名认证为成人账号,且完成部分平台要求的首次登录、人脸识别,还注明了‘无防沉迷’。”对于替孩子们如何绕过“防沉迷”,可谓是“服务到家”,交易也非常火爆。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网络游戏现在已经成为大众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而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问题,也是始终伴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的阴影。“防沉迷”系统曾经被视为让未成年人适度游戏,健康生活的“杀手锏”,而这些不良商家将“绕过防沉迷”作为卖点,利用技术和规则的漏洞牟取私利,让看似严密的防线变得如同纸糊一般,也让“防沉迷”系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这一行为无疑是无良、低劣且极具危害性的,不仅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还助长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沉迷现象,影响孩子们的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更有甚者,有商家盯上了一些“游戏瘾”很大的孩子,用当游戏“代练”为诱饵,利用未成年人接单赚中介费,将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变成廉价劳动力,让他们沉沦于游戏之中,不思进取,脱离现实,既失去了真正的童真和快乐,也错失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对于这些不良商家的违法犯罪行为,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和平台应该联手予以严厉打击,不能任由他们继续赚这样的“黑心钱”,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明明初衷良好的“防沉迷”系统,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绕开?
一方面,有些游戏平台的未成年“防沉迷”系统确实做得很敷衍,实名验证过程过于简单,对于玩家未进行实质性的身份审核,只是为了应付监管要求,本质上还是不愿意放弃青少年玩家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另一方面,相较于那些租号、卖号的不良商家而言,大多数家长对于“防沉迷”机制根本不了解,有的甚至连智能设备都不会用,更别说监督孩子使用“防沉迷”模式了。
事实上,我们也的确不能一味地将孩子沉迷于游戏,归咎于游戏本身。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而言,喜欢游戏和娱乐都是天性使然,更关键的在于要把握分寸。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过度沉迷于游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家庭监督的缺失。有些家长自己沉迷于刷手机,放任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有些家长甚至将自己的身份证信息提供给孩子,以便他们绕过“防沉迷”系统。据《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现状调研报告(2024)》,超过7成的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曾有过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监管玩手游的情况,超6成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由家长完成,自己完成充值的孩子中7成是知道支付密码的,如果家长未充分履行监护职责,那么再严密的“防沉迷”系统也挡不住孩子在无节制的游戏中沉沦。
所以,“防沉迷”不能仅仅依靠技术上去搭建一个系统,更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家庭重视并发力,让这个系统真正被用起来。网络平台和游戏企业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通过动态核验、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来确保实名制的落实,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识别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模式,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而家长一定要当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第一责任人,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和认知“防沉迷”系统,更好地使用技术工具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地参与和陪伴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避免他们因为缺乏管教,放任自流而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