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跨学科交流的“最前沿”|2024年新基石科学会议 (秋季)成功举行

新基石科学会议2024年秋季会议于11月15日至17日在厦门成功举行。新基石研究员与团队成员、部分新基石科学委员会委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和特邀科学家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最新工作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新基石科学会议”是以新基石研究员为核心的新型学术交流平台,提倡研究员分享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和观点,聚焦科学问题开展“前瞻、交叉、平等”的交流,促进研究员之间科学思想的相互启发和合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施一公教授(左上)代表项目科委会致辞;卢煜明教授(右上)、杨学明教授(左下)、王晓东教授(右下)分别做报告

11月15日举行会议全体会议。项目科委会主席、西湖大学施一公教授代表科委会致辞,他从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ohn Joseph Hopfield是在一次神经科学会议上得到灵感谈起,鼓励新基石研究员们跨界交流,期待他们能够被其他领域的报告启迪思路,为自己的科学梦想前行助力。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理事长王妩蓉介绍了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她表示基金会希望通过与新基石研究员的共创,打造活跃的学术社群,建立健康的学术生态,2024年包括国际学术交流平台Xplorer Symposia在内,已经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尝试,也呼吁各位研究员在科研之余多做科学公益,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

部分项目科委会委员和特邀科学家也在全体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前沿探索。项目科委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介绍了他从无创产前检测的临床突破到50多种癌症早期检测的探索历程,他的工作,为产前医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在改变着全球各地患者的命运。项目科委会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教授则以“创新科学仪器推动基础研究”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科学,应该更为重视科学仪器的发展,这为实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动力。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教授也介绍了自己实验室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器官特异性衰老关联方面的最新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突破,未来可能有助于让人类在对抗衰老中找到新的方法。

圆桌讨论环节,施一公、卢煜明、杨学明、王晓东围绕“原始创新从哪里来”展开讨论,他们从自己的科研经历出发,表示科学的灵感与直觉往往来自于此前大量的积累形成的对科学的理解。他们也表示人工智能未来对基础科学的突破会带来不小帮助。如AI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机制、多组学数据的整合、不同器官在血液中释放的不同信号,或者生物标记物的精准表达。他们和与会的新基石研究员们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秋季会议上,37位新基石研究员在全体会议与平行会议上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思想,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的研究员们在跨学科交流中寻找新的灵感,也为未来新的合作种下“种子”。

其中,6位新基石研究员的报告获选在全体会议上分享西湖大学程建军展示了螺旋诱导多肽高分子化学可以用来设计合成类蛋白功能的结构,能够显著提高聚合反应的速率、可靠性和对杂质的耐受力。清华大学丁胜介绍了利用化学小分子组合,特异地诱导出具备完整有机体潜能的全能干细胞研究体系,讨论了化学诱导和维持全能性分化潜能的能力及其在揭示早期胚胎发育机制中面临的可能与挑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回顾了宿主免疫如何识别和清除入侵细胞内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机制研究,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及其参与炎症、肿瘤免疫调控的机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进展。南京大学尹一通报告了他针对图独立集等一系列典型高维概率分布的最新探索,如吉布斯测度的数学证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展示了如何解决中子星状态方程、白矮星物质特性、恒星形变对磁场的影响等天文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分享了通过手术可以把瘫痪肢体的神经换接到同侧半球的研究,可以诱导同侧大脑半球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同侧肢体的控制。


数学与物质科学

Mathematics & Physical Sciences

在“数学与物质科学”分会场,香港大学何旭华介绍了旗流形的扭曲积和张量积之间联系的最新进展。北京大学肖梁分享了对p进形式下模形式的研究,特别是p进特征曲线的几何问题的最新进展,西南财经大学林华珍报告了输入维度如何影响生成对抗网络的泛化误差方面的最新探索。

北京大学马丁揭示了一氧化碳在富氢环境下,在铂/二氧化铈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清华大学刘磊介绍了他在人工合成蛋白质方面的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展示了他通过去芳构化反应合成手性杂环结构的最新进展。南京大学黎书华介绍了其开发的新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在强关联体系里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俊介绍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台山中微子实验,以及新型中微子探测器的研制进展。清华大学段路明展示了基于大规模二维离子晶体进行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的进展。上海科技大学封东来报告了镍基超导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磁振子能谱等结果。西湖大学吴从军提出了一个基于洪特规则的解释镍基超导机理的理论模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江平介绍了三类超导奇异配对机制的实验验证。

上海交通大学丁洪分享了其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铁基超导材料中直接观测到分数漩涡态的最新结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兵介绍了他开发的新方法在表征类石墨烯结构方面的应用。北京大学江颖展示了使用自己发展的量子探测技术,观测二维受限水的结构相变过程。


生物与医学科学

Biological & Medical Sciences

在“生物与医学科学”分会场,西湖大学董晨揭示了与肿瘤免疫治疗有效和耐药性相关的T细胞亚群,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可能。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刘默芳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骨转移的关键基因,讨论了治疗这一转移的新策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介绍了哺乳动物在应激反应时形成的核应激体在应激时塑造局部基因组织方面的意外作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罗敏敏探究了氯胺酮抗抑郁效果与腺苷能系统之间的关系,拓展了对氯胺酮抗抑郁机制的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介绍了哺乳动物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作为非成像光感受器如何改善图像感知的最新发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刘清华围绕睡眠稳态调节的特定神经元的功能,重点介绍了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新功能,和以此控制小鼠大脑中睡眠稳态调节的新机制。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介绍了基于微生物组学的炎症性肠病无创诊断方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解析了水稻响应低氮环境的信号通路,通过调控信号通路中G蛋白活性,可实现作物在低氮环境下增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发现有Lir蛋白缺陷的老鼠天然不怕蛇,并从行为学指标、激素分子指标、NE钙信号等多重指标揭示了Lir蛋白缺陷老鼠的差异性表现。北京大学刘颖鉴定发现了细胞对氨基酸感知的新蛋白。山东大学孙金鹏重点介绍了神经酰胺膜受体的发现及其作为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潜在靶点的可能性。北京大学李毓龙介绍了其开发出的更多颜色、信噪比更高、反应更灵敏、可用于全脑各地方、看得更深的神经探针。复旦大学雷群英分享了在支链氨基酸代谢与细胞代谢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浙江大学徐浩新揭示了溶酶体腔和细胞溶胶之间信息交换的快速发生方式,讨论了溶酶体疾病治疗的新思路。东南大学彭汉川介绍了在单神经元分辨率下对小鼠和人类大脑的皮质区数据整体比较分析,探讨了全面研究跨物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未来方向。

图片

热烈的学术探讨从会场内一直延伸到场外

每位研究员有15分钟报告分享和15分钟问答时间。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提问者既关心整体思路与设想,也追问细节、工具和方法,几乎每位研究员都用光了问答时间,还有提问者意犹未尽:“等下来我再找你聊。”也有研究员表示:“在之后的问答环节得到了很好的建议,这是我未曾设想过的方向,真的可以试试看。”也有研究员表示,上次科学会议后已去拜访了其他研究员的实验室,“如果不是科学会议,我们应该很难相识,这为促成新的合作打开一扇窗口。”

图片

Poster  Session

&

Flash Talk

图片

为更好地鼓励年轻科学家成长,本次会议还为来自研究员团队的年轻成员设置了海报分享与展示环节,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1位青年科学家在会议现场介绍了他们的探索发现。年轻人之间彼此分享结下友谊,不同代际之间的科学家也坦诚交流碰撞思想,这也为新基石科学会议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来自北京大学的兰广毅表示:“讲好自己的研究工作是重要的科学训练,通过这些高水平的提问,也有助于我自己梳理思路,更深入地思考科学问题。” 

目前“新基石科学会议”一年举行两次,2024年春季会议已于今年5月在杭州举行。这一会议也是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服务学术社群,打造全新科研文化的重要举措。期待不同领域研究员能够在会议上碰撞出新的灵感火花,通过高水平的跨学科交流为自己的科学梦想找到新的路径与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