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苹果往事

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图片

时近岁末,因“苹”字与“平”谐音,有“平安”寓意,人们会精心包装苹果,赠送亲朋好友,表达新年平安、幸福的祝福。

图片

在西方文化中,苹果是智慧树的果实,金苹果象征着美丽与爱情,有智慧、美丽等多种寓意。苹果,春季花开,淡粉或纯白色花瓣,就像少女,羞羞答答隐藏在绿叶中,给人温婉清新的感觉,花开之时,有独特的清香。苹果花自古可入药,有益心气、生津止渴、润肺悦心,生津开胃,醒酒等功效。秋季,苹果树上结满了果实,到了深秋季节,苹果就可以采摘了。很多年前,老家山野里有许多野苹果树,秋冬时节,苹果树叶在寒风中如蝴蝶般翻飞飘舞,此时,成熟的果实娇艳红润,如一抹红云,将苹果林染成红透一片,小时候,常与小伙伴一起去山上采摘,咬上一口,酸甜爽口。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 苹果是珍贵的水果。当时,苹果品种较少,主要是大金帅苹果和香蕉苹果。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峻青散文《秋色赋》,其中有一段描写苹果:“著名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一片黄澄澄的颜色。”将大金帅苹果和香蕉苹果描写的格外诱人。金帅苹果在成熟前是淡绿色的,成熟后转为金黄色,有的还会略微带些红色。刚采摘时候,酸甜可口、果肉稍脆,有特殊的芳香,放置一段时间后,随着黄色加深,果实香味会变得更为香浓。

图片

翻阅中华古典诗文,很难找“苹果”的身影,究其原因,是因“苹果”之词在中华历史上出现较晚,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农学家王象晋《群芳谱·果谱》里才第一次出现。到了清代,苹果非常金贵,由于皮薄味甜,又能让人联想到平安吉祥、太平盛世,苹果成了高档宴席上必备的鲜果。

中华原产苹果,与现代苹果有所不同

与现代苹果原产于西方不同,在古代,中华原产的绵苹果被称为“柰”(nài),类似现代“花红”的果子,据罗贵环《中华栽培植物源流考》观点,中华古代的绵苹果(柰),是由新疆天山西部的野苹果驯化而来,至今在新疆伊犁地区仍有大片野生苹果林。

图片

柰在中华历史悠久,相传,夏代奠基者大禹曾吃“紫柰”。在汉代,“柰”已有人工栽培。古代,柰果比现代的花红要大些,有白、红、青三种颜色;白的叫素柰,红的叫丹柰,青的叫青柰,这种水果成熟时会引来众多禽鸟,因此又称林檎。在唐宋时期,林檎是常见水果,大唐诗人白居易有诗句“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其中,就有“林檎”描述。唐代,林檎被日本遣唐使引种回日本,后来日本把苹果叫作“林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林檎解释:“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近代,随着西方植物学分类引入,原产中华的林檎归入了蔷薇科苹果属,中文学名叫花红,北方民间俗称沙果;柰则变成了蔷薇科李属的奈李和油奈等果实。

据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中记载:“柰,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说明中华本土原产的“柰”果口感与现代爽脆的苹果明显不同。在汉代,奈常被晾干制成果脯,作为“助米粮”食品。当时,奈十分珍贵,常被当做馈赠礼品及祭品。在南北朝,柰子和李子,是人们喜爱的美食,被列为果中珍品。

奈(林檎)自古可以入药,中医认为,可生津止渴,补脾止泻,补脑润肺,解暑除烦,还可醒酒。奈(林檎)有特殊香味,在古代常用来制成香囊,多用于薰香衣裳等,亦有置于床头当香熏。

苹果,可做成许多美食

现代苹果可做成许多美食,在清代,苹果香酥点心是妃子们减肥的必备甜点。在西方国家,苹果常制成果酱,将苹果去皮、去核、切碎,加入适量糖和柠檬汁,慢火熬煮至浓稠,熬好后色泽鲜亮,酸甜适中。苹果与鸡肉的搭配,堪称经典。将苹果切块,与洋葱、大蒜一同炒至软化,再加入适量迷迭香、百里香等香料和红酒,制成苹果酱汁,将鸡腿在酱汁中腌制数小时后,放入烤箱中烤至金黄后,苹果酱汁香甜与鸡肉鲜美相互渗透,口感脆香。苹果可炖红枣汤,将苹果削皮,去核,切丁,放入锅中,放入几颗红枣,倒入适量清水,上炉煮开后,再煮十来分钟,加一把枸杞,出锅后,酸甜可口,开胃解腻,还能减肥。

图片

苹果营养丰富,被称为“水果之王”。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苹果是馈赠亲友的高档礼品。当时,苹果常制作成糖水罐头,多数用玻璃瓶灌装密封,可存放很长时间。有一年,母亲住院,厂里同事送来的慰问品中就有糖水苹果罐头,母亲舍不得吃,后来都成为我们兄弟几个的美食,甜甜的味道,母亲的关爱,至今记忆尤新。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有一天,单位发苹果,我下班后兴冲冲地给母亲送去,母亲见后,开心地泡了一碗糖水给我,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吃糖水苹果的甜美时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