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蛇吞象”式并购上海莱士,今起双双停牌

全文3263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海尔生物宣布将合并上海莱士,双方已签署《吸收合并意向协议》,此次合并将发挥规模效应,打造一个具有持续成长潜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生物科技产业旗舰。

02上海莱士的市值高达约479.3亿元,海尔生物的市值则仅为111.9亿元,前者几乎是后者的四倍之多。

03由于国家自2001年起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行业准入门槛极高,形成了包括上海莱士在内的“六足鼎立”格局。

04海尔集团近年来一直着力布局大健康产业赛道,已成功打造了“盈康一生”大健康生态品牌。

05此次并购将助力上海莱士实现从单一的血液制品生产商向综合性生物科技龙头企业的转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王力 编辑/徐喆)继海尔集团成功接手外资巨头基立福(Grifols, S.A.)手中的上海莱士,一跃成为其新的控股股东后,近日,海尔生物(688139.SH)更是宣布将合并上海莱士(002252.SZ)。这一动作再次将血制品行业巨头上海莱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此前被海尔集团纳入麾下后,上海莱士与海尔生物均为海尔集团大健康产业“盈康一生”旗下上市公司,此次合并发挥规模效应,打造一个具有持续成长潜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生物科技产业旗舰。

纵观上海莱士漂泊半生,控股股东更迭,不仅是企业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映射出血液制品行业在监管高压下的特殊生态。

由于国家自2001年起便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行业准入门槛极高,形成了包括上海莱士在内的“六足鼎立”格局。在这其中,除华兰生物外,其余企业均背靠国企或央企,享受着政策与资源的双重庇护。

华兰生物虽以民营企业身份独领风骚,但其产品种类之全、规格之多,在国内无人能及。然而,新浆站的拓展与血液制品行业的特殊牌照需求,使得政府公关能力成为关键。在此背景下,选择国企或央企作为靠山,无疑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与资源支持。

对于上海莱士而言,虽然体量庞大,但在外资巨头基立福减持后,其未来发展路径备受关注。如今,背靠海尔集团这棵大树,或许正是上海莱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的最佳归宿。

海尔生物“蛇吞象”式并购上海莱士:大健康产业布局再升级

12月22日晚间,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同时发布重磅公告,宣布双方已签署《吸收合并意向协议》。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包括具体交易方案、换股价格、债权债务处理、员工安置以及异议股东保护机制等在内的诸多细节尚未最终敲定,因此整个并购过程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确保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和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公司股价出现异常波动,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均决定自12月23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会超过10个交易日。

图片

截图来自上海莱士

从市值规模来看,这场并购无疑是一场引人注目的“蛇吞象”式行动。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收盘,上海莱士的市值高达约479.3亿元,而海尔生物的市值则仅为111.9亿元,前者几乎是后者的四倍之多。此外,在净资产及盈利能力方面,上海莱士同样展现出远超海尔生物的实力。

具体而言,2021年至2023年期间,上海莱士的营业总收入分别达到了42.88亿元、65.67亿元和79.64亿元,归母净利润也分别实现了12.95亿元、18.80亿元和17.79亿元。相比之下,海尔生物在同一时期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1.26亿元、28.64亿元和22.81亿元,归母净利润则为8.45亿元、6.01亿元和4.06亿元。显然,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海莱士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均为海尔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但海尔集团实控上海莱士的时间并不长。回溯到2023年12月29日,海尔集团与上海莱士股东基立福签署了一份重要协议。根据协议内容,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拟协议收购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莱士132909.62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0.00%,转让价款高达125.00亿元人民币。同时,基立福还将其持有的剩余上海莱士43706.966万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行使,占总股本的6.58%。

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推进,2024年6月18日,上述交易完成了相关股份的过户登记手续,海尔集团通过海盈康合计控制了上海莱士176616.5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6.58%)所对应的表决权。同年7月29日,上海莱士完成了董事会换届选举,盈康控制董事会过半数董事席位。至此,海尔集团正式成为上海莱士的实际控制人。

对于海尔生物而言,此次并购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的重要成员,海尔生物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海尔生物也深知需要寻求更多的增长点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而上海莱士作为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不仅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还具备强大的市场渠道优势。其加入海尔生物的大家庭,无疑将为海尔生物带来显著的协同效应和市场优势。

事实上,海尔集团近年来一直着力布局大健康产业赛道,并成功打造了“盈康一生”大健康生态品牌。该品牌的主营业务涵盖了高端科研设备、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等多个领域。在此之前,海尔集团已经拥有了海尔生物、盈康生命(300143.SZ)两家上市公司,并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近20家医疗机构。此次成功将上海莱士纳入麾下,无疑将进一步完善海尔集团在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布局。

特别是从血液生态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将形成更为完整的闭环。上海莱士在血液制品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强大实力,将为海尔生物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海尔生物也可以借助上海莱士的产业链和市场渠道优势,进一步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和市场影响力。

从市场逻辑的角度来看,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无疑是一次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海尔生物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而上海莱士则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市场渠道优势,其在血液制品领域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不容忽视。通过并购上海莱士,海尔生物将能够迅速扩大其在血液制品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上海莱士:漂泊半生,海尔是最好的归宿?

上海莱士的血液制品业务曾是无数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然而,经历了股价的大起大落、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股权争夺的波折后,上海莱士最终花落海尔。

回溯往昔,2013年至2015年,公司股价一飞冲天,大涨超过12倍,成为投资者眼中的宠儿。然而,好景总是短暂,上海莱士很快从巅峰跌落。2015年,借着A股大牛市的东风,上海莱士通过投资股票大赚一笔,当年投资收益高达8.7亿元,占净利润的60%。次年,公司再度炒股获利8.3亿元,占净利润的51%。这两年的炒股盛宴,让上海莱士一时被誉为“A股股神”。

但股市很快便让上海莱士尝到了苦果。2018年,公司因炒股亏损近13亿元,一时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此后,尽管公司努力调整业务结构,但业绩并未出现明显改善。在业绩下滑的泥潭中挣扎的同时,上海莱士的股权结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图片

数据来自上海莱士财报

科瑞天诚和莱士中国两大股东,因质押融资到期不能按期偿还或跌破平仓线等原因,所持股份被被动减持。2021年,科瑞天诚质押违约后,公司陷入了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尴尬境地。

此时,西班牙血制品巨头基立福的入局,似乎为上海莱士带来了一丝曙光。基立福通过收购上海莱士子公司GDS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然而,基立福的入股并非一帆风顺,其承诺的36个月内不谋求上海莱士的控制权,让公司的控制权之争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随着基立福承诺函的到期和业绩对赌协议的临近,上海莱士的股权结构再次迎来巨变。基立福在减持股份的同时,放弃了谋求控制权的计划。而这一系列股权变动背后,是各大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激烈争夺。原董事长的辞职、基立福提名非独立董事的全面控制举动,以及国资背景的中国信达中信银行中信证券的持股崛起,都让上海莱士的控制权之争变得异常复杂。

在这场纷争中,海尔集团的入主,无疑为上海莱士带来了稳定的希望。海尔集团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战略眼光,为上海莱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于上海莱士而言,背靠海尔,或许真的是最好的归宿。

血制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高度的技术密集型、资源稀缺性和政策监管严格性。在这个行业中,采浆站数量、采浆量、产品线丰富度及技术研发能力,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优势。

截至2023年末,上海莱士拥有5个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和44家单采血浆站,2023年采浆量更是超过了1500吨,同比增长7.1%,占国内总采浆量的约12.5%。其产品覆盖了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及凝血因子类三大类,是国内少数可从血浆中提取六种组分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

然而,在这个高度集中的市场中,竞争依然激烈。天坛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等头部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拓展采浆站、提升采浆量、丰富产品线。特别是在新浆站的拓展和血液制品行业特殊牌照的需求下,政府公关能力成为关键。此时,选择国企或央企作为靠山,无疑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与资源支持。

对于上海莱士而言,海尔集团的入主,不仅提供了资本上的支持,更带来了战略上的协同。海尔集团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布局和资源,将助力上海莱士实现从单一的血液制品生产商向综合性生物科技龙头企业的转变。在海尔集团的赋能下,上海莱士有望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