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要出嫁,这会儿妈已下了决心!”
60岁的妈妈要出嫁,两个女儿大惊失色,以为她精神错乱。
随着双方对白持续进行,观众渐渐明白,正是不想两个女儿为了照顾自己,在家中继续磋坨,妈妈才决定为了自己和女儿的幸福,在60岁这个年纪出嫁。
这是话剧《结婚》中的片段“母亲嫁人”。因为拥有话剧社而被称为“杭州最卷小区”的桃李春风小区,12月22日举行了桃李春风话剧社年终汇演,共上演七个剧目。能坐一百多人的小区会所宴会厅内,座无虚席,不少人从头到尾站着看了一个多小时。
话剧,是现场艺术的精髓。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是最真实的呈现。没有剪辑来掩盖瑕疵,没有后期特效来美化不足,只有真正的实力较量。《阮玲玉》《玩偶之家》《项链》《守望》《上海屋檐下》……一出出剧目演绎着人性的复杂、思想的挣扎,不知不觉让观众代入到那个时代那个主人公的生活里。
剧目《守望》讲的是一位姥姥十多年前痛失女儿,但她内心不愿承认孩子不在人世,经常在路上把别人错认成女儿。这天她在车站又把一位陌生女乘客当成了女儿,并劝她回家。在随行的外孙女和女乘客都说她认错人时,这位姥姥的“哭”感动了所有人。她那种急切、委屈十分真实,没有表演功底的她是怎么做到的?饰演姥姥的演员楼兰英说:“导演跟我们说过,表演就是要真说、真听、真演。我就去想象如果我真遇到这种事,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发自内心的,我就哭了。”这一段表演,让现场不少人红了眼眶。
也许你认为能排演话剧,这些社员们当中多半有专业人士,其实他们全是零基础票友,有来自地产、金融、医药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却唯独没人有过专门的舞台经历,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心怀热爱。
郭波是今年6月当选的第二任社长,他有同学在话剧社,受邀而来。他从事的工作是医药行业培训讲师,所以立即因“能言善道”成为演员之一。“我们这个团的平均年龄是50多岁,大家一样,处于将退而未退的年龄,有一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郭波说,每周六下午是训练时间,结束后有的学员晚上还要回杭州,但大家乐在其中。
五六十岁的年纪,正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社员们对话剧的热爱不仅仅是为了重启年轻时的文艺梦,还因为这些剧目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要从无到有地折腾出一个话剧社,除了热爱,还得群策群力。“首先通过业委会和物业解决了场地问题,还有服化道的开支,尤其是导演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正好我们附近有浙江华策影视技工学校青山湖校区,通过社员的资源请来了曹力心导演。”郭波说,社员们自己出资购置服装,比如《项链》里珍妮的西式晚礼服,《阮玲玉》里阮妈的中式盘扣女装等。所在的锦北街道和民主社区也十分支持,多次给予赞助。
年龄,永远不会成为艺术的边界。只要热爱,当下就是最好的年华。在临安,在桃李春风,文化与艺术是生活最好的调剂品。期待涌现更多的小区文化社团,在临安处处“有好戏”。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孙梦蕾